【赶考路上】邢台前南峪:抗大旧址的红色和绿色

05.09.2014  14:05

位于邢台市西部太行山区的前南峪村,曾是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总部所在地。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抗大就在这里先后培养了成千上万名优秀的军政干部,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前南峪人传承和发扬抗大精神,做足绿色生态文章,打造太行山最绿、最美的地方。大型走基层系列报道《赶考路上》,今天请听《前南峪:抗大旧址的红色和绿色》。

初秋时节,满坡的苹果、板栗已是硕果累累,前南峪村又到了收获的季节。放眼望去,在漫山的绿色包裹之中,村口的抗大陈列馆格外醒目,也格外热闹,“当时日本头目冈村宁次就扬言要消灭这所共产主义大学,他说,宁可牺牲50个日本兵,也要消灭一个抗大干部······

抗大陈列馆讲解员赵文超告诉我们,1940年至1943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由延安转战到浆水镇前南峪一带。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中,抗大在前南峪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先后培养了8000多名学员,后来被授衔的将军就有109位。

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不畏艰险,战天斗地,创造辉煌业绩,是抗大留给前南峪最宝贵的红色精神。今年70岁的村党委第一书记郭成志回忆,前南峪以前是个“有雨成灾,无雨成旱”的穷山村,激起前南峪人彻底拔掉“穷根”豪情壮志的,是1963年的那场特大洪水,“这个村总共是460亩地,冲走340亩。当时老百姓光要饭到山西的12户。

洪水过后,前南峪男女老少齐上山,肩扛手提,植树造林,重整土地,一干就是20年,前南峪成了“山头松槐戴帽,山坡干果缠腰、山底水果占脚”的“太行山模式”的典型,“我们光治山,手冬天连震带裂疼啊,用胶布缠住,缠完以后再干活,光用胶布得有5吨。

山坡绿了,粮食丰收了,解决了温饱,前南峪人没有止步。前南峪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重晶石、石英、铁矿等储量丰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心谋求发家致富的前南峪人,利用本土自然资源,建起太行化工厂、金属镁厂等六个企业,组建了当时邢台县最大的乡镇企业集团邢台县益发实业公司,每年产生纯利润近千万元,“富起来了,我们是提前奔小康第一批。柏油路到村了,自来水安起来了,集体掏钱,吃水不掏钱,每户都有电视机。当时老百姓吃药,那会报80%,学生上学免费。

然而利润翻滚的重工业,带来的不仅是财富。工厂每天源源不断的排出污水和有刺鼻气味的烟尘,考验着山区的水源和空气,开采生产所用的原料石材也在破坏着整治好的山体。为了守护这宝贵的绿色,2003年开始,前南峪村一举推掉利润丰厚的所有污染企业,轰轰烈烈开展了第二次“绿色革命”。

前南峪村党委第一书记郭成志:三企业砍掉,群众意见特别大,反复做群众工作。一是搞旅游,二是污染企业都变成食品企业。

倾全村之力向旅游业转型,前南峪逐渐打造出红色抗大游、生态采摘游、新型农村游、山水观光游四大品牌,每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前南峪的万亩板栗已进入成熟期,迎来了一批批采摘的游客。

前南峪党委副书记郭高升:咱们现在看到的位置就是前南峪森林公园的万邦珍果园的一个采摘区,每个时段每个季节都有可采摘的果实,现在光这一块收入就是600多万。

如今,前南峪的林木覆盖率达到了94.6%,被林业专家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人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要成为整个邢台绿色旅游产业的领头羊。

前南峪党委副书记郭高升:改变以往走马观花的看景、听景这种概念,逐步发展体验、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大旅游方向。投资8个亿,发展旅游地产、实景演出。计划在5年之内,达到前南峪旅游上市的目的。(河北电台记者冯丹、杜岩卿、李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