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抗大师生 60多村民跳下山崖

05.09.2014  10:42

抗大校部曾设在前南峪村,八旬村民见证当年师生艰苦岁月

 

■荣威车友抵达位于前南峪的抗大陈列馆。

 

■车友慰问见证者郭明连、郭明英老人。

丈量红色太行 致敬燕赵英雄”首站:走进邢台前南峪

在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之际,由本报作为主要合作媒体与上汽集团荣威品牌共同发起的“丈量红色太行 致敬燕赵英雄”活动,穿越邢台西部太行山区,首站走进位于邢台县前南峪村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实地踏访这块红色热土上革命先烈的事迹,倾听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讲述。

□文/图 本报记者 冬子 丁宝军

前南峪:走出8000多名抗大学员

9月2日下午,位于邢台县西部太行山区的浆水镇前南峪村,一场秋雨过后,更显露出这个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的璀璨。由30多名车友分别驾乘的8辆荣威W5越野车缓缓停靠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前的广场上。这里也是“丈量红色太行 致敬燕赵英雄”活动的首站。

步入陈列馆,墙上一幅幅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黑白照片,以及展柜中陈列的历史实物,把人们带回到充满硝烟的战争岁月。历史资料记载,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为了迎接即将爆发的抗日战争,1936年5月20日毛主席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据陈列馆工作人员介绍,1940年11月到达冀西太行山腹地邢台县浆水镇一带,当时,校部就设在前南峪村,抗大总校在浆水驻防了两年零三个月,创办了六、七、八三期,培养了8000多名学员,是抗大的发展壮大阶段。抗大在浆水期间,有两件意义深远、影响重大的事件,一是1941年6月1日抗大举行了隆重的五周年校庆活动。二是1942年5月取得反扫荡、反蚕食胜利。1942年5月24日,一部分抗大师生在寨上、安庄一带同日寇遭遇,当地群众为了掩护他们,被日寇逼上大寨山,但日寇无论怎样威逼利诱,他们都没有说出抗大师生的下落,最后60多人从大寨山上毅然跳下,37人当场牺牲,日寇制造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寨山惨案,60多名群众谱写了一首和狼牙山五壮士一样的壮歌。

八旬村民郭明英:抗大教员就住我家

在前南峪村,82岁的郭明英老人告诉记者,当年,抗大的几位教员就住在他家腾出来的六七间屋子里。“当时的抗大学校非常艰苦,没有独立的校舍,教员和学员们都分散地居住在村民家中,会给村民一些粮食作为补偿,伙食他们自己独立解决。夏天树荫底下就是课堂,冬天就到村里的祠堂、破庙里。这些教员和自家人没啥区别,经常帮着打水、打扫卫生。”老人说,那时候,鬼子经常来扫荡,学员们就会扮成老百姓,先掩护村民撤退,然后他们再走。

前南峪党委副书记郭高昇介绍说,当年的华北日军司令冈村宁次曾扬言,“消灭了抗大,就等于消灭了晋察冀边区的一半”、“宁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牺牲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可见,当年抗大学员们虽然没有战斗在一线,却也时刻面临着生命威胁。

84岁的郭明连老人说,当年他家门前的空地正是抗大的操场,抗大师生们演节目,还有五周年校庆活动,他都亲眼目睹过。“那时候,这附近山上光秃秃的,根本没树,冬天学员们得走上十里的山路去找柴火回来烧火做饭。现在,这山上果树成片,苹果、梨、核桃、栗子,老百姓生活也富裕了,我们不能忘了那些英雄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如今,前南峪植被覆盖率达94.6%,站在山坡上,林海茫茫,郁郁葱葱,山脚下是楼房林立的村民新居。这里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也是“全国百家农业旅游示范点”,这个“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也正在逐渐成为“太行山最富的地方”。

丈量红色太行 致敬燕赵英雄”大型公益活动是由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省旅游局主办的“红色太行,追逐梦想”系列活动之一。下一站,活动将走进邯郸涉县。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