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踩巷道最踏实——追记省煤炭工业安管局谷孟平

04.06.2015  11:40

  谷孟平(左三)在下井前与同事们留影

  “老谷?共过事的,都知道他实在。”

  “老谷就是那样的人,什么事交他手里,管保严丝合缝。”

  “啥事轰轰烈烈,我一下真说不出,但你要我讲老谷怎么厚道,那可就有的唠了。”

  “忒实诚啊,老谷!”

  ……

  1月19日晚,49岁的谷孟平因过度劳累诱发心肌梗死去世。

  6月1日,河北省煤炭工业安全管理局519房间内,那张熟悉的办公桌,仍同谷孟平生前一样摆放在东南一角。不同以往的是,桌上再没有堆积的图纸、报告,那个常让人心头一紧的电话也安静下来。

  “实在人。”人们追忆谷孟平的话语,就像谷孟平一样朴素。

  一项数据,在瓦斯治理专家谷孟平去世后被频频提及:2005年至2010年,我省先后发生12起瓦斯事故,造成233人死亡。2010年,作为专家型领导,谷孟平从开滦集团调任至河北省煤炭工业安全管理局,任安全管理处副处长,担起全省煤矿瓦斯防治重任。从谷孟平上任到离世,我省煤矿重大瓦斯事故为0,死亡人数为0。

  称量谷孟平“实在”的砝码,是生命。

  脚要踩在巷道上——4年下井超500次,他笃信“不下井就等于纸上谈兵”

  1米85的大个,47号的大脚。谷孟平下井,往巷道里一站,真是“顶天立地”,猫着腰都难免磕着头。

  更麻烦的是,47号的矿靴在许多矿山属于“编外装备”,着实难寻。但谷孟平有自己的妙招:矿上劳保袜子厚实耐磨,但占用空间,他脱袜光脚,小上两号的矿靴也能将就着塞进去。

  井深巷远。走上一个来回,几公里、十几公里,都是常事。“穿小鞋”脚上磨出水泡,谷孟平自嘲“磨磨脚就小了”。

  在任职于省煤炭工业安全管理局前,作为中国矿业大学首批煤矿通风安全专业的高材生,谷孟平已在开滦集团庞各庄矿从事瓦斯防控技术工作20余载,是我省不可多得的瓦斯专家。

  下井,对谷孟平而言并非“规定动作”,但谷孟平在实际工作中的原则是:逢井必下,有作业点必查。

  “不下井就等于纸上谈兵。”谷孟平说,脚踩着巷道最踏实。

  一次检查中,谷孟平带队下到一个机械化水平较低的矿井,遇到一条湿滑危险的斜巷。

  “巷道坡度达30度,垂直高度300多米,我想代为查看,但被他回绝。”刘洋是谷孟平同处室的年轻干部,但几乎每次下井,谷孟平都走在这个年轻人前面。

  大个子谷孟平穿着紧巴巴的矿靴,在泥泞的巷道上弯腰前行。这种场景,刘洋见过太多次。

  “我们也可以在井上读取电脑数据,再检查地面安全设施。但这个矿井和高瓦斯矿井相邻,不亲眼瞧瞧实际状况,怎么能放心?”谷孟平叮嘱刘洋,“矿工能走的路,我们一样能走。”

  “脚踩不到巷道上,眼看不到工作面,防控方案就难以符合实际、取得实效。”为了确保不留盲区,谷孟平连续5天在该矿下井,每天在湿滑斜坡上摸爬的距离,都相当于上下100多层楼。

  刘洋保存着一份2012年的考勤记录。这一年里,谷孟平在外出差304天,从8月份到12月份没休过一个节假日。而2010年至2012年的三个春节,谷孟平都是在矿上度过。

  在不完整的记录里,谷孟平在省煤炭工业安全管理局任职4年多间,下井超过500次,足迹覆盖全省所有的122处矿井。

  “谷孟平来检查和别人不一样,绝非一罚了之,他是真要把矿里的隐患解决掉。”一位煤矿负责人回忆说。

  谷孟平研究瓦斯到了痴迷的程度,查起资料常忘记吃饭,井下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这让他对煤矿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了如指掌。

  脚踏实地,让谷孟平设计的一个个技术解决方案管真用、有实效。“深部大倾角综放面瓦斯与自燃火灾综合防治技术”等由他主持研发的37项技术被应用到各大煤矿,成为防控瓦斯事故的利器。2014年,他被授予“全国煤矿瓦斯防治先进个人”称号。

  “煤矿安全,瓦斯为天”、“瓦斯不治,矿无宁日”……高悬在一个个矿山上的标语,对从业者而言是警醒,对谷孟平而言是责任。

  瓦斯突出、瓦斯爆炸……作为专家,谷孟平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井下瓦斯防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在煤炭开采这个高危行业里,选择与瓦斯面对面过招,不仅要付出辛苦,更要有过人勇气。

  处理突发情况,是谷孟平的另一种“工作常态”。

  2013年春节期间,张家口某煤矿发生事故。谷孟平连夜出发,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矿井。

  井下救援工作需要勘测瓦斯含量及矿井通风系统实际情况,但由于事故刚发生不久,现场情况非常复杂,危险无处不在,经验不足贸然下井,极易引发次生事故。

  人群中,谷孟平喊:“我带队!”

  “师父,不行就别下去了!”刘洋蹭过去向谷孟平耳语。

  谷孟平拍拍刘洋的肩:“放心吧!”

  但走出几步,谷孟平又转过身来,把刘洋拉到一边,小声说:“万一……万一有啥事,给你嫂子打电话。”

  谷孟平脚下的巷道,此时已是随时可能被引爆的炸药桶。没有谁比他更清楚这一点,但也没有谁能比他更有把握化解这场危机。

  谷孟平在井下的一个小时,对井外守候的刘洋而言形同经年。看到满脸煤灰的谷孟平最后一个走出井口,刘洋热泪纵横。

  但含泪迎接战友凯旋的欣慰时刻并非每次都能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