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猎苑的“前世今生”

07.08.2017  18:01


资料图:从高处俯瞰塞罕坝林场。 魏晞 摄

  中新社承德8月6日电 题:皇家猎苑的“前世今生

  中新社记者 陈溯

  万人雄兵,木兰集结,哨鹿声震,驰骋山野。置身于塞罕坝的百万亩林海之中,仿佛回到了百年前那水草丰美、气势雄壮的皇家猎苑。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塞罕坝林场,与内蒙古高原相接,这里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皇帝在此设立了“木兰围场”。据史料记载,康熙、乾隆、嘉庆共在此“肄武、绥藩”105次。经过前后一百多年的扩建,“木兰围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猎苑。

  然而,道光年间,秋狝之礼废止,木兰围场1826年开围,允许百姓入围垦荒,原始森林逐渐被砍伐殆尽。曾经的“千里松林”走向衰亡,变成一片沙土荒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坝上全是沙地,几乎看不到人。”今年80岁的承德市围场县老人孙水告诉中新社记者,木兰围场开围后的一百多年里,几代人垦荒造田、滥砍滥伐让曾经美丽的皇家猎场变成了人迹罕至的荒废之地。他回忆起年轻时候的围场县,那时候季节温差很大,刮大风时还会扬起大量的沙尘。

  如今再看塞罕坝林场,这里已经几乎看不到一点裸露的沙地,绿意绵延千里,草木茂盛、鸟鸣虫飞、泽水蜿蜒。

  为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1962年,中国在这里建立起塞罕坝机械林场,短短5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几代造林人、护林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沙丘变密林,上演了一场“凤凰涅槃”的奇迹。

  “林场刚建那会儿我就来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原苗圃工人、今年70岁的李秀荣告诉记者,林场建立初期,生态恶劣,为了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她和工友们从苗木催芽到成株,再到浇水除草,都要全程护理,每棵苗木几乎都是她“一手带大”。为了完成造林任务,创业初期的造林工人全年都要住在坝上,40个人挤一个窝棚,冬天里喝雪水、啃咸菜,春夏时节则背着沉重的苗木上陡坡,拼力栽种,与沙土作斗争。这样简陋的窝棚李秀荣一住就是10多年,“我三个孩子都是在坝上出生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尽管当年创业十分艰辛,但望着这百万亩的满目苍翠,如今的李秀荣觉得十分自豪。

  目前,塞罕坝林场林地面积已达到112万亩,曾经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猎苑变成了如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生物多样性不断恢复,除了花鸟鱼虫,多种小型哺乳动物,比如马鹿、野猪等也重新来此安家。每年夏天塞罕坝林场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亲近自然,年均游客人数已达到50万人次,每逢周末,坝上的酒店总是“一房难求”。

  此外,塞罕坝百万亩林海还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为辽河、滦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造福了整个京津冀地区。

  登高望远,一河之隔,记者看到,塞罕坝林场的生态系统正在向内蒙古沙地扩展延伸,沼泽灌木正逼退沙地,绿色正在蔓延。

  这样的绿色也正在整个中国蔓延。近年来,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各地都加大了对沙地的治理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正重回中国大地。中国提出再建三个“塞罕坝”,计划在河北北部地区再建三个总规模521万亩的生态林场。

  塞罕坝林场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程顺表示,塞罕坝林场有成熟的造林经验和技术将为“再建三个塞罕坝林场”提供帮扶。

  曾经被毁的皇家猎苑如今已“涅槃重生”,变成了“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程顺介绍,未来,塞罕坝林场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通过补栽树种、异龄混交等方法使之更加接近自然的生态环境。(完)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河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塞罕坝林场是河北省涌现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自1962年建场以来,几代塞罕坝人伏冰卧雪、艰苦奋斗,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下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目前,林场内林地面积达到112万亩,林木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人民政府
塞罕坝林场干部职工谈弘扬塞罕坝精神
(记者杨金文 赵少聪 张建国 通讯员王东岭)塞罕坝法制办
塞罕坝林场干部职工谈弘扬塞罕坝精神
  (记者杨金文 赵少聪 张建国 通讯员王东岭)塞人民政府
田向利: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 全面提升文明创建水平
田向利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调研时强调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人民政府
中宣部举行“记者心中的塞罕坝”分享交流会
  (新华社记者侯雪静 河北日报记者薛惠娟)中宣部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