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场干部职工谈弘扬塞罕坝精神

17.08.2017  20:37

(记者杨金文 赵少聪 张建国 通讯员王东岭)塞罕坝机械林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也是我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缩影。连日来,对于中央及省级各大媒体刊发的弘扬塞罕坝精神的系列文章,林场干部职工纷纷表示,要奉献担当,绝不辜负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和社会各界的殷切期盼,全力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

  

扎根塞罕坝机械林场33年的资源科科长赵亚民说:“看了众多中央级媒体关于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的报道后,我很激动。现在这片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是三代塞罕坝人以钢铁般的意志,用青春、汗水、智慧,甚至血肉之躯同土地沙化顽强抗争的结果。我们一定保护好、管理好这片林子,不辜负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和社会各界的殷切期盼。

 

林场几代人前仆后继的奋斗史,被中央及省级媒体集中报道,让我激动不已。我们攻坚造林,还有四五百米的坡度,车上不去,我们用骡子驮运,一个骡子两筐苗子。第一代务林人那就更不容易了。”塞罕坝林场林业科科长李永东说,如果没有第一代务林人甘当那棵“先锋树”,也就没有第二代、第三代干事创业的土壤。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正需要“先锋树”们的奉献担当。

 

我们塞罕坝人发明了石质阳坡造林法——在倾斜近30度的山坡上也可以种树。深坑、大穴、客土、覆膜……利用这套技术,从2010年至今,林场已完成石质阳坡造林7.5万亩,成活率在90%以上。如果将全部石质阳坡造林完成,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将从现在的80%提高到86%,达到饱和极值。”千层板林场场长于士涛说。

 

目前林场基本实现了科学森林经营的四大转变。”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场长刘海莹说,这四大转变是,在资源培育上,由以数量扩张为主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经营模式上,由注重短轮伐期的纯林经营,向长中短结合、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转变;在经营目标上,由培育中小径材为主,向森林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木材生产、绿化苗木培育、森林旅游开发等多目标经营方向转变;在用材林培育上,由培育中小径材向与培育大径材相结合的木材生产方式转变。

 

近年来,林场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了森林旅游、绿化苗木和引进风电项目等,曾是支柱产业的木材产业,比例逐年大幅下降。林场还启动实施了全国首例国有林场森林管理碳汇项目。”刘海莹说,“可以预见,未来的塞罕坝还将是一座‘绿色银行’。

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2017年8月15日

厅党组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
厅党组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交通运输厅
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生动范例“三思”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田向利   习近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