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为全国首个烈士纪念日 祭奠英烈牢记那段历史

30.09.2014  14:29

■井陉挂云山的孩子们听革命故事。井宣 摄

■昨天,献县本斋明德小学的500名学生到马本斋纪念馆祭奠先烈。

本报记者 于海宁 通讯员 左书忠 赵文岭 摄

■王连增收藏的《烈士英名录》上,记载着上万名抗日英烈的身份信息。

本报记者 王彬 通讯员 刘汉承 摄

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能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祭奠英烈,唤回大家对那段历史的回忆,我觉得很有意义。”昨日,去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祭扫英烈的市民不无感慨地说。井陉县三峪村小学的百余名师生,也在挂云山脚下举行了公祭活动,缅怀革命烈士。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市民重温曾经的革命故事

□燕赵晚报记者 赵晓华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是全国第一批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希望有更多市民能在这个纪念日里缅怀英烈,重温一下曾经的革命故事。”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说道。

走进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在这里转上一圈,就会发现它的主要建筑物都离不开纪念两个字。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亭、董振堂纪念碑亭、赵博生纪念碑亭、铭碑堂、革命文物厅、影视厅、白求恩墓、柯棣华墓、烈士墓区和著名烈士铜像区等,每个建筑物的背后都是一段历史,都让参观者无不感动。

翻开陵园的宣传册,记者还发现,这里安葬着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民族英雄马本斋等318位团职以上革命烈士。安放着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等651位英雄模范、革命烈士及老红军的骨灰。“这些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能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缅怀他们,唤回大家对那段历史的回忆,我觉得很有意义。”昨日一位正在烈士陵园参观的老人说道。

此外,近年来,烈士陵园还增加了威武的武器陈列广场,而在武器广场北侧即园区最北端是新建的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该纪念馆围绕“红色太行、英雄河北”的主题布展。记者了解到,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共展出高克谦、马本斋、周建屏等50位烈士的生平简历和革命事迹。

井陉挂云山

小学生挂云山下公祭烈士

□燕赵晚报记者 苗静

昨天清晨,秋雨洗礼后的挂云山雄峰肃立。从山脚登上几十级台阶,就看到了“石家庄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石碑。汉白玉雕成的“挂云山六壮士”雕像分列石碑两侧,静静矗立在山风中。

井陉县三峪村小学的百余名师生,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高举少先队队旗,整齐列队。吕秀兰、康英英、康三堂、刘贵子、李书祥、康二旦,对于“挂云山六壮士”的姓名,孩子们并不陌生。而昨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孩子们知道,9月30日已被设立为烈士纪念日,他们的心里,更多了一份对烈士的怀念和崇敬。孩子们捧出亲手做的纸花,一一敬献在“挂云山六壮士”的雕像前,并将右手举过头顶,以少先队员特有的方式,向烈士致敬!

89岁的康长玉,是1940年9月6日“挂云山战役”的亲历者。那年他15岁,随乡亲们转移到挂云山躲避,亲眼目睹了战斗的激烈。小学生们围坐在康长玉的身边,听他讲述74年前,六壮士与攻上山的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弹尽粮绝,被逼到悬崖边,砸碎枪支,纵身跳崖,壮烈牺牲的故事。每个人都听得入神、专注。

我家就住在三峪村,早就听家里大人讲过‘挂云山六壮士’的故事,学校也多次组织我们来扫墓,可是,每次来我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六年级的一名学生说,“‘挂云山六壮士’中的康三堂和李书祥,他们都只有十几岁,比我大不了多少,却能那么英勇无畏,我特别敬佩他们!”孩子们说,他们会继承烈士的遗志,珍惜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

革命故事

他和父亲都是抗日志士

□燕赵晚报记者 苗静

俗话说“上阵父子兵”,87岁的黄克和父亲黄国士都参加过抗日战争,父亲牺牲于1938年。虽然父子俩不曾并肩作战,但父亲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他。在首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黄克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父子俩抗战打鬼子的经历。

黄克曾任石家庄市中医院顾问,如今87岁的他身体还很硬朗,只是眼睛不太好。他有5个子女,现在四世同堂。黄克颤巍巍地戴上珍藏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喃喃地说:“可惜父亲去世得早,没有获得过什么纪念章,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心里默默地纪念他。

黄克出生于1927年,老家在保定定州邢邑乡良村庄。黄克5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黄国士1937年参军,参军的第二年就牺牲了,那时黄克才11岁。“1938年,我父亲已经成为一名连长,带着几名战士到当时的新乐县西仗村招兵,不成想被土匪杀害。

从此,黄克成了无父无母的孩子。组织上曾安排把他送到延安上学,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1942年,黄克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良村庄的联络员。有一次,伪军抓到了一名姓郭的地下党员,关在炮楼里。组织上要求黄克与潜伏在伪军内部的地下党员接头,想办法营救。于是,第二天,伪军中的“自己人”带着郭同志离开炮楼,谎称到村里去指认其他共产党员,半路上却趁机将郭同志放了。回去后,再谎称郭同志被八路军救走了。早已准备好的黄克听到枪响,赶紧去接应,救回了郭同志。

当了一年多联络员后,黄克入伍,成为冀中军区司令部传达室的一名战士,在传达室站岗、值班。后来他又进入抗大二分校冀中纵队学习,直到抗战胜利。

相关新闻

邯郸七旬老人13年为无名英烈“寻根

□燕赵晚报记者 王彬 通讯员 刘汉承

13年前,邯郸市民王连增从市场上意外淘到一套晋冀鲁豫军区《烈士英名录》,书中详尽记载了1.9万余名抗日英烈的名单和牺牲地点。如今让这位古稀老人备感自豪和欣慰的是,他利用这套珍贵历史资料经过实地考察和反复核对,已累计为600多位长眠于河北、山西等地的无名烈士确认了身份。

意外收获一套《烈士英名录

昨日上午,已是76岁高龄的王连增端坐在沙发上仔细翻阅着一本小册子。为了查明山西省武乡县的部分无名抗日英烈的身份,他几乎翻遍了家中收藏的所有相关历史资料和书籍。

王连增出生于武安市北山底村,父亲曾是一名地下党员,因此他对“红色收藏”情有独钟。王连增的收藏品包括不同年代的邮票、门票、报纸,以及抗战时期出版的书籍等。2001年初,王连增在河南省安阳市古玩市场意外发现一套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于1947年5月编印的《烈士英名录》,遂将之购回。

据老人介绍,这套资料共分13册,扉页上有毛泽东、朱德、刘伯承、邓小平等14位党政领导人的题词。书中详尽记载着八路军直属队、八路军129师、山西青年抗战决死纵队,太行、太岳地方武装1.9万多名烈士身份,包括部队名称、职务、籍贯、年龄、入伍及入党时间、参加战役牺牲的时间地点等。

对照资料为各地英烈寻根

王连增老人告诉记者,目前全国有名可考并收录进各地《烈士英名录》的仅有193万余人。“每次翻看自己收藏的《烈士英名录》,一个个看不清面目的身影便会浮现在眼前,先烈都被葬在了哪里,家人是否知道他们已经牺牲……”这些问题让老人产生成一个信念——带烈士回家,为无名者正名。

经过筛选,邱县“香城固无名烈士墓”首先被他列入寻找范畴。那场由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陈赓指挥的伏击战消灭日军200余人,我军牺牲50多人。老人经过数月奔波,通过《烈士英名录》成功将22位英魂带上“回家”的路。

2009年11月,武安市民政部门根据一位抗战时期老党员的遗嘱,在武安市阳邑镇柏林村附近挖掘出130多具无名烈士遗骨。王连增以《新华日报》刊登的消息,结合《柏林村志》记载作参考,从《烈士英名录》找到59名英烈的名字。

已为600多位无名先烈正名

邯郸老人送无名烈士“回家”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很快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山西省武乡县曾是八路军和日军作战的主要战场,数千名将士长眠在这片土地上。2014年5月份,王连增接受当地民政部门委托,参考《武乡县志》、《武乡县地方地名志》、武乡县地图等资料,通过3个多月的精心查对,核对出了在武乡县长乐村、关家垴、石门、庙阳坡等40多次战役中牺牲的558名烈士名单。

据邯郸市民间组织“红色收藏协会”副会长刘汉承介绍,13年来,王连增克服种种困难,已先后为各地600多名无名烈士确认身份。目前,老人还在继续帮助山西省武乡县查找相关信息,以便让更多抗日英烈得以魂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