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滦河上游麋鹿群体死亡因疫病 疫情已被控制

28.05.2015  12:16

记者27日从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今年3月以来,自然保护区麋鹿训化基地发生的麋鹿频繁死亡事件系因疫病。目前,保护区内麋鹿还存活5只,经科学及时防控,疫病得到有效控制,有望保存种群。

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桂忠介绍说,针对麋鹿的突发疫情,保护区管理局及时主动邀请北京麋鹿中心专家进行现场调研、商讨对策,在疫情开始初期,请教当地动物疫病检验中心专业人员和所在地的兽医进行观察治疗,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疫情防控,及时对麋鹿饮用水源地进行消毒并给存活个体注射疫苗;启动了疫情报告制度,针对麋鹿突发疫情,及时向河北省林业厅、国家林业局报告情况。

王桂忠说,经组织专家会诊,在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处、中国科学院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中心和北京市动物园的专家对此疫情进行实地会诊并进行尸体剖检提取样品检验后,确定麋鹿发病是由于魏氏梭菌流行所致。

魏氏梭菌病又称肠毒血症,是一种流行病,魏氏梭菌是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多种动物发病,草食动物多发,魏氏梭菌过度繁殖过程中释放的毒素引起动物脏器出血死亡。

麋鹿因头脸像马、角像鹿、蹄似牛、尾像驴被称四不像,是中国特有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极危级物种。100多年前,因洪水和战乱,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在其灭绝之前,有部分个体被输送到欧洲的动物园,最后流落到英国的乌邦寺。1985年,麋鹿被引进中国,并实现了从园囿种群到野生种群的回归。

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08年进行麋鹿野生训化实验以来,使种群数量由最初的10只发展到2014年底的存栏20只,种群最大数量达到26只,其中6只于2010年放归自然进行试验,个体状况一直良好,为麋鹿在该区域的驯养积累了宝贵经验。(记者曹国厂、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