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疫情得到有效防控

27.05.2015  18:22

    3月份以来,我省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训化基地发生了因疫病频繁死亡事件引发社会关注,目前经及时防控,疫病得到有效控制,保护区内还存活麋鹿5只,有望保存种群。

      针对麋鹿的突发疫情,该保护区管理局采取了5项紧急应对措施。一是及时请教专家单位提供技术支持,主动要求北京麋鹿中心专家进行现场调研、制定对策;二是积极咨询就诊,在疫情开始初期,专门请教当地动物疫病检验中心专业人员和所在地的兽医进行观察治疗;三是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疫情防控,及时对麋鹿饮用水源地进行消毒并给存活个体注射疫苗;四是启动疫情报告制度,针对麋鹿突发疫情,及时向河北省林业厅、国家林业局报告情况;五是组织专家会诊“把脉”,在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处、中国科学院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中心、北京市动物园等专家对此疫情进行实地会诊,并进行尸体剖检提取样品检验后,确定麋鹿发病是由于魏氏梭菌流行所致(魏氏梭菌病又称肠毒血症,是一种流行病,魏氏梭菌是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多种动物发病,草食动物多发,魏氏梭菌过度繁殖过程中释放的毒素引起动物脏器出血死亡)。
      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08年进行麋鹿野生训化实验以来,使种群数量由最初的10只发展到2014年底的存栏20只(种群最大数量达到26只,其中6只于2010年放归自然进行试验),其个体状况一直良好,为麋鹿在该区域的驯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木兰林管局 田佳杰)

第0059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