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耀九十寿辰暨《徐光耀日记》座谈会举行

27.07.2015  11:52

青松不老 光耀文坛

徐光耀九十寿辰暨《徐光耀日记》座谈会举行

本报讯 (记者 张晓娟) 他是身经百战的抗日战士,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他是“小兵张嘎之父”,文坛上光亮耀眼的星星;他就是我省著名小说家——徐光耀。7月26日,在徐光耀90岁诞辰即将来临之际,“徐光耀九十寿辰暨《徐光耀日记》座谈会”在省会举行。会上,徐光耀日记整理出版工程宣布告竣,420万字的《徐光耀日记》正式上市。全书共计10卷,内容涉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多个时期。该书不仅是徐光耀跌宕人生的真实写照,更是恢宏磅礴大时代的真实缩影。

日记:

带着深刻时代烙印,真实鲜活

在中国现当代文坛,徐光耀是一颗熠熠闪光的明星。他13岁参加八路军;24岁写出新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反映八路军抗战的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以抗日小英雄为典型人物创作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成为影响几代人的文学经典。古稀之年创作的纪实文学《昨夜西风凋碧树》获得鲁迅文学奖。对于一位作家而言,徐光耀的作品不算多,但每一部都演变成为一个传承久远的文化符号。

据介绍,此项日记整理出版的是徐光耀1944年1月1日至1982年9月2日之间的日记,不仅是其跌宕人生的真实经历,亦是时代的缩影。作家、《徐光耀日记》整理委员会主任闻章表示,这些日记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徐光耀对当时历史的真实记述,再现了不同阶段的中国。“他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全国性影响,决定了他的日记在历史、文学、人生等多方面的重大价值。以书中1944、1945两个年份记录抗战的部分为例,里面涉及大量的人物、地点、事件,是河北地区抗日战争史的鲜活史料。

他记录的是自己的世界,不是为了对错才记,更不是为了让人看。日记是私密的,正是因为私密才真实。也正是因为真,才有意思,才有价值。”闻章笑谈,《徐光耀日记》在印刷厂印制期间,工人们有了闲暇就会拿着书页看。别的书不看,就看这些日记,说明它非常吸引人。“当年给徐老写传记时,我看过这些日记。之所以这么多年不忘,也是因为它的真。

幕后:

全套书420万字,

整理具有挑战性

据介绍,徐光耀坚持记日记70年,保存最早的是1944年1月1日开始的日记。这个日记本是从敌伪手中缴获的,自此他记日记很少断档。

谈及日记整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潘海波表示:“徐老日记各种本子都有,有从敌人手上缴获来的,有自己用白纸订的,有记账簿改的,有些日记本只有巴掌大。字是手写,有的是繁体字,还有自造字,为了节省纸张,小如虫蚁,密密麻麻。特别是日记中涉及的许多人名、地名、地方方言、专用术语,是最难校正的,有的人名前后用字不同,有的地名只是口语的,还有的是作者在战火和动乱中,故意隐晦的……猜出这些字真的很费劲儿。也有的日记本被水浸油蚀,难以辨识。这对整理者来说,处处都是拦路虎,有好多地方靠猜。”为此,整理者们建立了一个QQ群,通过网络互动交流,识字辨字。还定期组织整理委员会会议,面对面探讨疑难。

潘海波介绍,志愿者完成整理、录入后,委员会主任闻章又用了三个半月的时间,对整理出来的初稿进行了审校,其中拿不准的人名、地名等,都跟徐老一一进行了核对。参与此次日记整理的成员也纷纷表示,整理徐老的日记,一边整理一边体味这些文字,收获很多,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代大家的养成,“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生活中,随着他一同面对生活,构思一部部新作,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自谦:

就写了几本小册子,

多谢鼓励

7月26日上午,作为此次座谈会的主角,徐光耀身着米色条纹短袖衬衫走进会场。他笑眯眯地抱拳跟大家问好,身姿挺拔依旧,头发黑白参半,精神状态很好。很多人不禁感叹:这哪里像90岁的老人啊!现场也有不少嘉宾和记者,一见他进来立刻激动起来。“徐老是我们的偶像啊,他的《小兵张嗄》陪伴了我的童年,是一生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

面对业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以及现场经久不息的热情掌声,徐光耀十分谦虚地回应了数次感谢,并对台下深鞠一躬,他表示:“回顾我的一生,文化水平也不高,写了几本小册子。如今又因为这些小册子,出版了这些日记。感谢参与此事的同人,不图名利、无私无悔,志愿相助。日记是个人活动和个人心理的反映,是赤裸裸的个人亮相,它能反映某些历史进程,然而个人内心的缺陷和弱点,也凸现出来了。”他诚恳地说:“当时真情如此,掩盖是不应该的,只有祈求有关人士的大度理解和原谅。

当日,贺敬之、邵燕祥、高洪波等文化大家,也写来诗作祝贺徐光耀九十寿辰暨《徐光耀日记》出版。徐光耀多年的挚友、著名书画家韩羽更是亲临现场,送上祝福。韩羽爽朗地表示:“听说光耀老兄打算整理日记,我眼睛一下子亮了。哈哈,快整理,先睹为快。此次来一是为祝寿,二是祝贺日记出版。相信它会为人们提供最独特的一手文献资料。作家们也可吸取灵感,进行深入挖掘。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