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万字记录“毛茸茸的历史原生态”

27.07.2015  11:52

□本报记者 黄蓥

25岁出版新中国第一部抗战题材的长篇小说《平原烈火》;30多岁完成影响几代人的文学经典《小兵张嘎》;古稀之年他的纪实文学《昨夜西风凋碧树》获得鲁迅文学奖。今年8月1日即将迎来九十寿辰的他——著名作家徐光耀,近日又为读者奉上新作十卷本420万字的《徐光耀日记》。昨天,由《藏书报》、文心书院共同主办,河北教育出版社、河北阅读传媒公司协办的“青松不老、好花常开——徐光耀先生九十寿辰暨《徐光耀日记》出版座谈会”在石家庄举行,正在住院的徐老特地跟院方“请假”赶来,面对媒体和热心读者,他说得最多的是“感谢”。

内幕:为锻炼文笔写了70年日记

徐光耀生于1925年,河北雄县人。13岁就参加八路军的他,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他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就开始写日记,一写就是70年。对此徐老曾透露,主要是为了锻炼文笔。“写作对于我个人是件大事,写日记也与此有关。我从小就想搞写作,但是对文学的理解比较朦胧,文化水平也不高,就想办法加强创作功底。记日记一方面记下自己的行动,再就是练笔,让自己的文字更加流畅。”令他遗憾的是第一本日记在战争年代已经丢失。

徐光耀说出版日记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因为他从未想过将日记示人,甚至有人偷看他还会发火。前些年我省作家闻章、诗人刘小放与河北阅读传媒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潘海波等跟徐光耀说要出版他的日记时,他最终决定把日记拿出来:“这么多年的积累,其中涉及抗战、解放战争等大时代变迁,从我个人内心表达出来,能给大家做点参考也行。”不过他也屡次强调,他的日记还有不足,“我的日记大多只注意了身边琐事及个体私情,未能放眼于具有重大意义的大背景、大环境,致使难得看见时代精神的重量和闪亮的思想光辉。

看点:一个真实的徐光耀

十卷本《徐光耀日记》起始于1944年1月1日,当时还是小八路的徐光耀正在宁晋一带打游击。止于1982年9月2日,经历历史的跌宕后他调到石家庄。记录了徐老39年间的大部分历程,其中1944、1945两个年份涉及大量的人物、地点、事件,是河北地区抗日战争史的鲜活史料。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还提及贺敬之、丁玲、艾青等近百位中国文坛风云人物。

记者昨天翻阅了日记部分章节,令人惊讶的是哪怕是硝烟弥漫的岁月徐老也几乎天天有日记,这点令河北省作协副主席何玉茹大为感叹,“只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也会叫人感受到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在大半个人生里能够不间断地做一件事,这样的人我相信是不会有什么事能难倒他的。”再就是日记内容的真实直白,从行军打仗到个人生活,对一些人和事的赞美和批评徐老都毫无保留。用潘海波的话说:“徐老的日记你一读就知道,除了真实还是真实。”对此《徐光耀日记》整理委员会主任、作家闻章还曾担心:“恰恰是因为这真,我一度不想做了。因为太暴露。暴露谁?暴露徐老。暴露即伤害。”但是徐光耀却不怕,“徐老表示:瞒和遮掩都无济于事,因为自己知道。”闻章昨天透露,徐老从未对任何内容提出要避讳。

记者还了解到,2013年7月起来自省内新闻、出版等领域的志愿者20余人组成整理委员会,利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徐光耀日记》整理,作为日记的第一批读者他们表示:“整理徐老的日记,我们像是跟着徐老又活了一次,随着他回到了抗日战场,随着他一同构思一部部新作……因为日记中记载的是真实的、毛茸茸的历史。

编辑: 双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