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长流燕赵情

13.12.2014  11:16

【编者按】汉水北上三千里,润泽中华亿万人。

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这项福泽中华的史诗工程,从长江最长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利用南北将近100米的高度落差,让清水一路自流,经过河南、河北,最终到达北京、天津。总干渠加上天津干线,长度达1432公里。

人们把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比作地上天河。在这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中,与京津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河北显得尤为重要。河北境内的干线工程,长度达596公里,其中京石段于2003年底先期开工建设,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自古厚德尚义的河北人民,为了总干渠早日建成通水,十年来坚韧执着,默默奉献,在蜿蜒逶迤的壮美长渠上写下了梦想与辉煌。

□本报记者 马彦铭

【冀水润京华】

龙行大地,气吞山河。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三千里长渠,仿佛一条巨龙,横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穿越600多条公路铁路,绘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水上立交图。

当这条巨龙下穿漳河来到河北,它会为这片极度缺水的土地感到震惊。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河北用全国0.7%的水资源量,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养育了全国5%的人口。“河北地处全国最缺水的海河流域,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均为全国平均值的1/7。”说起河北缺水,省南水北调办主任袁福加重语气,“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十分迫切,十分必要。

河北自古与水结缘。大禹曾在这里治水,并曾以山川大势划全国为九州,其中冀州为九州之首,河北的简称“”由此而来。河北又有“京畿”或“畿辅”之称,京津均在其怀抱之中。近几十年来,面对同样缺水的北京和天津,坚韧质朴重信尚义的河北人民一次次伸出援手,仅引滦入津工程,就累计向天津供水225亿立方米。“河北人有宽广的胸怀,你们极少提起在缓解京津水资源短缺中的贡献。”湖北日报记者黄中朝,曾于2003年进行南水北调中线采访活动,深深感叹于河北水资源状况。

时光转回到上世纪90年代。1997年之后,位于海河流域北部的北京市,多年连续干旱,缺水形势日趋严重。国家对北京缺水问题十分重视,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开工前,决定先期实施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

京冀携手,滹沱河永定河遥相呼应。2003年12月30日,滹沱河和永定河倒虹吸工程同时动工,拉开了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帷幕。那天,长期从事南水北调前期工作、时任省水利厅厅长的郑德明流下热泪:“从1952年毛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历经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终于看到跨世纪梦想在河北一步步实现。

为了早日竣工,及时向北京应急供水,建设者们真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回忆起承建的京石段工程,省南水北调建管局局长牟纯儒对一件小事记忆犹新。一天,S29标项目经理陈清汉正带领工人施工,在进行灌注桩操作时,钻机钻头突然脱落,由于井壁狭窄,不便打捞,陈清汉衣服都没换就抢先下到井里,在齐腰深的泥浆中摸索近半个小时才将钻头捞出,上到地面时整个人都变成了黄泥色,冰冷浑浊的泥水从头到脚“哗哗”往下流。

渡槽气贯如虹,隧洞下潜似蛟龙,土渠石渠巍巍壮观,退水闸遥相呼应……经过四年多建设,2008年4月30日,京石段主体工程建设完工,率先具备了通水条件。牟纯儒说,京石段工程几乎浓缩了南水北调工程所有建筑型式。河北的建设者们脚踏实地,以身为度,为中线干线工程全面开工建设趟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

巍巍太行,像一条巨龙静卧在华北平原的西侧,它如深沉的老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当人们满怀热忱盼望着江水早日流到北京时,它却还记得,早在2008年,来自河北的清水就已顺着中线总干渠京石段向北流淌。

2008年9月18日10时,石家庄西北30公里处,黄壁庄水库闸门徐徐提起,清澈的水流奔向京石段总干渠,河北向北京应急供水正式开始。10天后,冀水抵京。在京冀交界的北拒马河暗渠工程现场,明媚的阳光,飞舞的彩旗,涌动的人流,灿烂的笑脸,首都百姓以隆重仪式迎接来自河北的深情。时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张基尧说,在工程建成通水的滚滚水流中,饱含京冀两地人民的深厚情谊。

冀水润京华。此后,河北又先后三次向北京应急供水。截至今年4月5日,京石段工程共向北京市应急供水16.1亿立方米。据统计,在高峰时段,南水北调应急供水日供水量占北京城区自来水供应总量的65%左右,大大缓解了北京水资源短缺状况。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曾发出感慨,没有南水北调京石段,没有河北向北京供水,很难想象北京水资源会紧张到什么程度。

京石段沿线各级党委政府和我省有关部门把向北京应急供水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建立完善了水源地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水质监测、安全保卫等工作机制。袁福介绍,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四次应急供水均平稳有序进行,冀水平稳进京。同时,沿线地区水域面积的扩大,对生态恢复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工程通水以来,部分渠段两岸原本荒秃的山川浸染绿色,受环境改善吸引,一些一度销声匿迹的野生动物再次出现。

专家表示,京石段应急供水已成为北京新的战略水源,在南水北调中线全线通水前,先期形成了华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的新通道,提高了北方地区水资源调控能力。

春夏秋冬,岁月荏苒。从2008年开始,来自河北的清流已连续六年在南水北调总干渠中流淌。在这并不短暂的六年里,清水与干渠相伴,闸站据水情开启,一套全线通水的运行机制体制已初具雏形。

中线建管局工程运行管理部副部长董永全说,京石段四次通水分别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开始,经受住了黄壁庄、岗南、王快、安格庄四座水库以不同流量联合参与调度,夏季主汛期特大暴雨洪水袭击,冬季冰冻期恶劣气候运行的考验,积累了诸多通水运行管理经验。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调水工程,可以借鉴的通水运行管理经验与体制少之又少。“每一次通水都有新变化,每一次运行管理都要不断提升规范化水平。”连续四次参加通水运行管理工作的中线建管局河北直管建管部副部长孙建平介绍,从少有经验可用到形成规范体制,通水运行管理正日臻成熟。

始于2012年12月21日的第四次应急供水,是第一次跨越一个整年的通水运行过程。通水期间,经历了夏季雨水偏多的汛期和冬季天气偏冷的冰期,500天累计调入京水量4.82亿立方米,工程调度运行管理安全压力较大。孙建平说,这次通水首次启用了水量调度系统、闸站视频监视系统、水质监测系统、三维仿真系统等自动化调度系统,对工程运行的科学调度、高效运行、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线全线通水后,各地在运行管理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实际困难和问题。为此,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技能培训和轮岗培训等方式,已多次组织员工深入京石段工程沿线管理处参加岗位实践培训,提升员工通水运行管理职业素养。

通过四次通水运行,京石段工程已成为中线全线通水的培训基地、人才基地、示范基地。”中线建管局副局长刘宪亮表示,京石段已基本建立健全运行调度、工程养护、水质保护、安全监测、机电设备维护等规范化、标准化运行管理制度42项,为全线通水运行提供了参考。

【真情汇天河】

许多人把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比作地上天河。

这是一条生命之河,更是一条梦想之河。我们引以为豪的是,这条润泽华夏的地上天河,渗透了河北人民的心血和汗水。这个伟大的圆梦之旅,见证着河北人民的奋斗和牺牲。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省委书记周本顺说,水是生命之源,是文明之根,河北要切实抓好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内的引水工程建设。省长张庆伟多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南水北调工作,要求相关市县下大力抓好配套工程建设,并强调要全力建设一流工程、精品工程。

征迁是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我省南水北调工程线长、点多,征迁安置任务繁重。数据显示,我省境内中线干线工程已完成永久征地10.5万亩,临时占地征用11.9万亩,生产生活安置人口6.2万人,电力、通信、管道等专项设施迁建1800处。“征迁安置任务之重,在我省工程建设史上十分罕见。”袁福说。

为了实现伟大梦想,筑成千里长渠,从政府机关到基层组织,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燕赵儿女将一腔深情浓浓抛洒,在千里长渠上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

自2003年底京石段率先开工,至2013年12月我省境内中线工程全部完工,10年间,每一段工程建设,都离不开沿线群众的支持和付出。

谈起南水北调,易县塘湖镇的李金龙充满深情。“国家修建南水北调工程是件大好事,我们做出一点牺牲算不了什么。”朴素的话语,把这位荆轲故里汉子的心迹表露无遗。塘湖镇老党员王瑞清带头拆除自家的房屋,并主动做其他群众的工作。

沙河市前升村石伟杰一家人,用几年时间在一片荒土岗上栽下600多棵果树。在南水北调实物复核中,他的果园被划入征迁安置范围。常言说“人挪活,树挪死”。果树移栽势必大伤元气,他毅然对家人挥了挥手说,“挖!”石伟杰家也由此成为邢台南水北调征迁中“移栽果树第一户”。

……

正是千千万万个被拆迁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才使我省的南水北调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都说征迁是“天下第一难事”,为什么我省南水北调征迁安置取得了圆满成功?

只有心系群众,最大程度保护好群众利益,征迁才能顺利进行,工程才能顺利建设,一渠江水才能顺利北送。

面对繁重的征迁安置任务,我省在征迁伊始就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和谐征迁、注重民生、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2005年9月,为规范征迁安置工作,省政府印发《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安置暂行办法》,结合工程建设和我省实际,明确了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和永久占地的征收、临时用地征用、专项设施迁建的政策和工作程序,为开展征迁安置工作提供政策依据。

随着工程建设不断推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又陆续出台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最大程度维护被占地群众利益。

省南水北调办陈曦亮处长介绍,“做好征迁工作,关键是正确处理群众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群众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把保护好群众利益体现在具体决策之中。

近年来,我省各地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征收价格不断上升,而国家批复的征迁安置补偿标准相对较低。为最大程度保护群众利益,省南水北调办结合实际,按照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有关政策,从耕地占用税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补助征迁安置,提高了征迁安置标准,受到了群众欢迎。

邯郸市把部分耕地占用税作为可调资金后,邯山区的耕地补偿标准由原来的每亩3.5万元提高到每亩7万元,其他县区标准也有相应提高。永年县永久占地范围内,有一处建于明朝,距今600多年的申家祖坟,涉及几百座坟墓。多年来,申家后人和坟茔所在地的村民纠葛不断。在征迁过程中,由于补偿标准提高,群众工作到位,申家后代和坟茔所在地村民都做出了让步,坟墓按时迁移。

邢台市化工一厂宿舍楼紧邻市中心,该企业已于2000年10月全面停产,2009年5月进入破产程序,是邢台的拆迁难点。邢台市政府适当提高补偿标准,由该市国资委成立专门班子,并聘请原厂干部参加,广泛征求诉求。经过30多名征迁一线工作人员的努力,最终形成申请房改给补偿、不参加房改给住房两种安置政策,实现和谐征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担当。在许多征迁干部眼里,邯郸市邯山区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宋艳云是一个风雨无阻的铁娘子。

宋艳云的任务,是征迁安置实物复核和勘测定界。核查时间紧,任务重,她带领核查组早出晚归,每天钻到庄稼地里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邯山区实物复核时,正赶上夏季多雨,由于被核查土地属于膨胀土,下雨时,鞋子经常被吸到泥里拔不出来。宋艳云索性打着赤脚深一脚浅一脚地工作,野外风大雨大,核查后期,光雨伞就用坏了好几把。

整理核查资料时,邯郸市出现甲型H1N1流感,宋艳云的儿子检查结果呈阳性,母子俩在医院接受隔离观察。人隔离了,心却闲不下来。她把电脑、文件等搬到病房,还自掏腰包购买了无线网卡。就这样,隔离期间,复核中的问题和实施方案全部圆满解决。

2010年元旦,邢台市南水北调征迁安置进入攻坚阶段,该市南水北调办副主任靳环英也进入了“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在错综复杂的征迁安置工作之外,81岁老母亲的病情,也常让靳环英挂念。母亲得病已久,他一直想抽空回巨鹿县老家探望,但因为忙,一直未能成行。“现在是征地的关键时期,必须把好关!”说起母亲的病情,他脸上有点无奈。

那段时间的确忙,进入征迁兑付阶段后,五个县市的宣传、解释、兑付、推地、迁坟等等,每天电话不断,同时还要下基层,处理问题,督导征迁。当年1月13日,在一次会议间隙,靳环英的手机响了,是弟弟从北京打来的,让他到北京看望住院的母亲。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竟是他与母亲的最后一面。

广大征迁干部战斗在一线,遭了很多难,发了很多愁,也想了很多办法,解决了很多问题。”袁福说,被征迁群众和征迁干部为南水北调工程作了很大贡献,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倾力筑长渠】

广阔的燕赵大地上,千里长渠似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铺展开来:465公里明渠蜿蜒而驰,29座倒虹吸穿河而过,10座渡槽横空出世,7条隧洞钻山腾跃,数十座水闸把守关口,近400座桥梁凌空飞架……

汉水一路向北,外水不得入渠。

为保证水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总干渠全程采用了立体交叉的型式穿越沿线众多河渠沟道。滚滚江水,要征服的不仅是遥远的陌生旅途,更有道道技术难关。渡槽和倒虹吸,是总干渠与沿线河流相遇时采用的两种主要工程型式,我省境内的渡槽和倒虹吸工程,也因其开创性施工和独特技术难点,吸引了更多关注目光。

在满城县西北,横亘在天际间的漕河渡槽,与山、与天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当时建设时,漕河渡槽与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穿黄工程并称为南水北调中线三大重点工程,无论单跨长度,还是过水能力,均是全国之最。”谈起漕河渡槽,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宋伟满脸自豪。

三槽一联多侧墙结构型式,三向预应力结构,是建设漕河渡槽时首创的施工工艺,国内外都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与其他供水工程单孔薄壁U型结构相比,三槽一联结构需要承受来自纵、横、竖三向的应力,结构更加复杂,施工难度也陡然增加。为了啃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技术人员吃住在办公室,不停地画图、做模型、计算,为了一个数据常常要花几个小时来分析,最终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施工工艺。

河北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景书达介绍,三槽一联多侧墙结构型式,提高了槽身的纵向跨越能力,且降低了槽身自重,增加了刚度,在提高质量前提下节省了投资。“三向预应力技术就像打背包,在一个方向捆绑背包很易散,如果三个方向都捆绑起来,背包就很结实了。

滹沱河是源于山西的历史名河,也是石家庄的母亲河。晋水多汇入河汾,而滹沱河却穿太行东去。滹沱河见证了两汉魏晋南北朝之兴衰:西汉曾在河畔设立皇家宫苑“呼池苑”,汉光武帝刘秀避“河北之难”时曾来到滹沱河边……

进入21世纪后不久,一度断流的滹沱河在正定首先迎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施工队伍。“滹沱河倒虹吸工程是中线第一个使用倒虹吸技术的工程,薄壁混凝土浇筑、大型渠道衬砌等技术和设备等许多经验和技术运用于后来的工程。”河北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代表处处长赵彦波,曾全程参与了滹沱河倒虹吸工程设计与施工,说起这个工程,他有说不完的话。

通过建设滹沱河倒虹吸,还更改了国家工程设计适用范围,为中线的倒虹吸建设省了很多钱。”赵彦波说,工程建设中,他们发现管身配筋量较大,经过计算研究发现,96版的《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限裂公式不适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大型倒虹吸设计条件。为此,中线建管局专门发文,决定今后在类似工程中,采用其他适用公式。仅此一项,就为后来的倒虹吸工程节约资金20%左右。

我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是国内各类地貌最齐全的省份。中线总干渠在我省沿太行山东麓山前丘陵地带蜿蜒北上,要克服的困难也特别多。

河北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第二研究院南水北调项目设计总工程师李聚兴说,在河北,总干渠要穿越膨胀土区、砂土液化区、湿陷性黄土区等不良地质区域,需要布置深挖方、高填方渠段,施工难度前所未有。

中医讲究治未病,我省的总干渠线路,经过反复比较,避过了一些施工难度大的路段,同时也保护了宝贵的资源。”李聚兴对总干渠成功绕过北掌煤田的案例尤为骄傲。

北掌煤田位于邢台沙河市,煤炭资源储量4亿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研阶段线路从该煤田中心穿过。“北掌煤田是当时河北唯一一块可作为建设大型矿井的接替基地,如总干渠占压并留设保护煤柱,煤田首采区将基本上失去开采价值。

为了避开煤田,李聚兴带领技术人员反复勘查,精心规划设计,提出了“两线三方案”的构想,即选择两条线路,三种穿越的建筑物布置形式进行比选。“通过比较设计水头、施工条件、工程投资、征迁移民难度等多方面因素,最终选择了经过垄岗地带的明渠线路,成功绕过北掌煤田。

砂土液化,是搞水利工程的人都不愿意遇到的问题。“砂土液化是指饱水的粉细砂或轻亚黏土,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瞬时失掉强度,由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的力学过程。”河北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第二研究院南水北调项目设计副总工程师李书群说,砂土液化对渠道及建筑物破坏极大。我省境内总干渠在漳河北岸有2.7公里饱和砂土液化潜势区段,如何破解施工隐患,时时困扰着李书群。

经过深入研究,多方论证,李书群和科技人员提出了等能量夯扩挤密碎石桩处理液化地基方案。“这种方案,造价低、无污染,桩体填料选用了南水北调工程开挖的弃料泥砾,大量减少了弃土占地。”李书群说,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省了工程投资。

膨胀土遇水膨胀,失水收缩,在世界各国都是公认的“工程癌症”。河北段总干渠有46公里的膨胀土段,如何克服这个难题,摆在了李书群和同事面前。“膨胀土对总干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渠坡稳定,二是对渠道衬砌板及建筑物所产生的变形破坏具有长期潜在的危险。”从1991年开始,设计人员便着手进行膨胀土研究,成立了由地质专业人员牵头的课题组,对总干渠沿线不同类型的膨胀土进行现场调查和勘查。

李书群介绍,邯石段总干渠开工建设后,他们通过多方案比选,确定了水泥作为膨胀土改性的材料,最后依据膨胀类型确定了水泥掺量。“水泥改性土利用渠道开挖的膨胀土掺加水泥作为填筑材料,节约了工程投资,获得了施工方认可。

总干渠是汉水北上的道路,千千万万工程建设者是为水铺路的人。举世无双的南水北调工程,不胜枚举的科技成果,最终通过建设者们的汗水和智慧变成现实。

自从参加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后,省水利工程局职工孔占青就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多面手”,成为许多项目都抢着要的“香饽饽”。孔占青文化水平不高,但是爱钻研、勤动手、肯吃苦,无论是不是自己分内的工作,他总有兴趣去学习。“干工作就得有个琢磨劲儿,你只要肯琢磨,什么困难也不叫困难了。”正是这种认真劲儿,让他在默默无闻的岗位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智慧产品。

总干渠渠道衬砌工程量之大世界罕有。这项最普通,也最不平凡的施工项目,让爱琢磨的孔占青迸发出智慧火花。京石段S12标渠道衬砌施工时,衬砌机出现振捣不密实、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等问题,衬砌小组找来孔占青共同商量对策。他经过仔细研究、反复试验,在衬砌机上加装了振捣棒,使用了自己制作的平板振动器,并自行研制了手摇辘轳上下拉拽振动器,采用这些方法,保证了衬砌混凝土的平整度和密实度,不仅衬砌质量明显提高,还节省了大量人力。

吊车浇筑混凝土用的漏斗,刚开始开关斗门很费劲,两个人开斗门还很困难,大大影响浇筑速度。孔占青知道后,在漏斗开口处增加了两个齿轮。“别小看这小小的齿轮,它们轻松解决了难题,改进后漏斗开关门又省劲又快捷,还能随意调节放料量,大大提高了浇筑速度。”省水利工程局二处的赵玉华介绍。

省水利工程局职工鲁建苏,也热心投入技术创新与设备改造。由于成绩突出,2012年,省直工会专门在南水北调漳古段SG7标为他挂牌命名了“鲁建苏创新工作室”,一时传为美谈。

SG7标渠道长度为8公里,地质条件复杂,其中有4公里的膨胀土需要换填成黏性土。膨胀土基面坚硬,靠人工开挖好比愚公移山,严重影响施工进度。施工方决定用小型挖掘机开挖,可是,市场上买不到合适的开沟铲与挖掘机配套。“如果在外面定制,一个开沟铲就要花费1500元,并且要20天才能交货。”省水利工程局的赵海源说,当时由于设计变更原因,工程进度已经滞后了半年,且再过两个月就要进入主汛期,换填黏性土就会成为泡影,会影响整个工期。

鲁建苏主动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根据土质硬度,他利用汽车上的废弃弓字板研制成燕尾式开沟铲。他和工作室的工友对挖掘机销轴处进行反复尺寸校核,克服没有加工设备的困难,利用气焊割孔,用钢管加工成销套孔,自制模具加工弧筋板。“边设计边制作边修改,两天半就完成了一个样品。”赵海源介绍,燕尾式开沟铲在工地进行试验后,效果良好,一次成功。随后的7天,鲁建苏和工友制作了10个开沟铲,解决了膨胀土开挖难题。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广大建设者的科技创新、技术革新,实现了工程优质。同时锻炼培养了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为今后做好其他调水工程,提供了人才保证。”谈起可敬可爱的建设者,袁福深有感触地说。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1952年,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如今,滔滔江水真实地向我们涌来。经过一个甲子的规划、论证、建设,宏伟的蓝图已然变成现实,伟大梦想终于成真。

一泓清水,湍湍北去,宛如一首长歌,在吟诵着南水北调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