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长流燕赵情——来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北段的报告

13.12.2014  09:57

    【编者按】汉水北上三千里,润泽中华亿万人。

    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这项福泽中华的史诗工程,从长江最长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利用南北将近100米的高度落差,让清水一路自流,经过河南、河北,最终到达北京、天津。总干渠加上天津干线,长度达1432公里。

    人们把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比作地上天河。在这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中,与京津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河北显得尤为重要。河北境内的干线工程,长度达596公里,其中京石段于2003年底先期开工建设,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自古厚德尚义的河北人民,为了总干渠早日建成通水,十年来坚韧执着,默默奉献,在蜿蜒逶迤的壮美长渠上写下了梦想与辉煌。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马彦铭

    【冀水润京华】

    一

    龙行大地,气吞山河。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三千里长渠,仿佛一条巨龙,横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穿越600多条公路铁路,绘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水上立交图。

    当这条巨龙下穿漳河来到河北,它会为这片极度缺水的土地感到震惊。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河北用全国0.7%的水资源量,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养育了全国5%的人口。“河北地处全国最缺水的海河流域,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均为全国平均值的1/7。”说起河北缺水,省南水北调办主任袁福加重语气,“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十分迫切,十分必要。

    河北自古与水结缘。大禹曾在这里治水,并曾以山川大势划全国为九州,其中 冀州 为九州之首,河北的简称“”由此而来。河北又有“京畿”或“畿辅”之称,京津均在其怀抱之中。近几十年来,面对同样缺水的北京和天津,坚韧质朴重信尚义的河北人民一次次伸出援手,仅引滦入津工程,就累计向天津供水225亿立方米。“河北人有宽广的胸怀,你们极少提起在缓解京津水资源短缺中的贡献。”湖北日报记者黄中朝,曾于2003年进行南水北调中线采访活动,深深感叹于河北水资源状况。

    时光转回到上世纪90年代。1997年之后,位于海河流域北部的北京市,多年连续干旱,缺水形势日趋严重。国家对北京缺水问题十分重视,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开工前,决定先期实施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

    京冀携手,滹沱河永定河遥相呼应。2003年12月30日,滹沱河和永定河倒虹吸工程同时动工,拉开了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帷幕。那天,长期从事南水北调前期工作、时任省水利厅厅长的郑德明流下热泪:“从1952年毛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历经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终于看到跨世纪梦想在河北一步步实现。

    “为了早日竣工,及时向北京应急供水,建设者们真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回忆起承建的京石段工程,省南水北调建管局局长牟纯儒对一件小事记忆犹新。一天,S29标项目经理陈清汉正带领工人施工,在进行灌注桩操作时,钻机钻头突然脱落,由于井壁狭窄,不便打捞,陈清汉衣服都没换就抢先下到井里,在齐腰深的泥浆中摸索近半个小时才将钻头捞出,上到地面时整个人都变成了黄泥色,冰冷浑浊的泥水从头到脚“哗哗”往下流。

    渡槽气贯如虹,隧洞下潜似蛟龙,土渠石渠巍巍壮观,退水闸遥相呼应……经过四年多建设,2008年4月30日,京石段主体工程建设完工,率先具备了通水条件。牟纯儒说,京石段工程几乎浓缩了南水北调工程所有建筑型式。河北的建设者们脚踏实地,以身为度,为中线干线工程全面开工建设趟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

    进入南水北调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