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对我省养老工作予以广泛报道

23.11.2015  20:04

近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社会报》、《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燕赵都市报》、长城网等多家中、省直媒体,对我省养老工作取得的新成就进行了报道。详细报道情况如下:   

人民日报》:

河北部分地区对农村独居老人推行“抱团取暖”方式

在养老机构无法满足需求,农村独居、留守老人日益增长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开始尝试互助养老:让老人们集中居住,在生活上相互照料。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养老资源紧张的态势,但急需明确的法律规范和政策、资金的进一步支持,同时也需要完善管理和考评机制。

年轻时辛勤耕作,养儿育女;年老时孑然一身,无人照料。这是时下一些农村老人的真实写照。

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养儿防老”日渐式微。河北邯郸肥乡县开始推行一种全新的“互助养老”模式,这能否破解广大农村老人的养老困境呢?

没有专门看护人员,老人们抱团互助

初冬的下午,在肥乡县前屯村一个几十平方米的院子里,老人们有的玩棋牌,有的围着电视,还有的在门口健身、聊天。然而,这里并不是一间传统意义上的敬老院。

既没有专门的看护人员,也没有全职的厨师、清洁工,老人们在生活上抱团互助:年轻点的照顾年长点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各自取长补短,形成一种生活共同体。

这里是肥乡县第一家农村互助幸福院。2008年刚开始时,这里仅有6人。如今,已经发展到30多人。

住在这里挺好的,花费少不说,关键是我们这些老人凑在一块后,能做的事就多了起来。”70岁的柳秀云是这里“资历最老”的一批住户。7年的时间,她从刚入住时的“有些犹豫”变成了现在的“撵都不想走”。

在互助院,老人们两人一间卧室,方便彼此有个照应。柳秀云的室友是今年76岁的王云的。王云的性格开朗,两人时常一起唠嗑,给柳秀云带来不少欢乐。而王云的腿脚不好,尽管能挪动,但能做的家务活并不多。柳秀云每天就搭个伙,把饭菜送给王云的,“做的时候多添点米菜就行,又不费事。”柳秀云说。

大家聚在一起,就感觉不到孤单了。”柳秀云说。与县里的养老机构不同,这些住在互助院的都是同村的老人,彼此生活的背景、环境都非常类似,交流上基本不会产生隔阂。

62岁的蔡清洋在1998年至2014年间在前屯村担任村支书。2008年他最先提议修建互助幸福院。如今,他也住进了互助院,并担任院长,既服务所有人,也接受大家的帮助。

蔡清洋说,村集体建设互助幸福院,县财政会按照新建一所10万元、改扩建一所5万元的标准进行奖补,每年还给每位老人补贴500元。村集体也会自筹一些资金用于添置配套设施和基本日常用品。老人们都是免费入住,享受免费采暖和生活设施,每个人每个月的开销也就二三十元,比自己在家过还要节省。

机构无法满足需求,互助养老也属无奈

提起2008年开设第一所互助幸福院,蔡清洋的感觉就像在昨天:“当时是在2007年10月份开始动的工。那年的冬天非常冷,路都结了冰。但我们一直没有停工,结冰的地方就用玉米秸秆烤一烤,化了之后就继续开工。

蔡清洋和施工队之所以如此急迫,是因为有一件事让他觉得“不能再等了”。那是在2007年,村里72岁的老人张明堂半夜里突然发起高烧,并伴有强烈不适。由于是独居老人,张明堂无法向身边人求救,只能强忍到天亮才一步步向村医家爬去,最终在家门口不远处晕倒在地,幸亏被人及时发现,才捡回一条命。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加之当时还听说,有的留守老人在家中已经去世好几天了才被人发现。我觉得必须得有一个机构,把这些老人集中起来进行照顾。”蔡清洋道。

今年70岁的张国生在2010年搬入互助院之前,也是一名独居老人。尽管有3个子女,但都在外打工,“每年只能盼着过年能见上一面。”张国生说。

对于独居生活,张国生将其形容为“进门一盏灯,出门一把锁”,有时候还“有点像是在蹲监狱”。为数不多的活动无非就是扫扫院子、看看炉火、换换煤球之类,生活上备感凄凉。

然而,即便是这样,张国生也并没有想过要搬进养老院居住。肥乡县目前全县仅有两家公办养老机构。一家是县光荣院,床位120张,已入住28人,要求为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另一家是县中心老人院,设计床位670张,因为在建原因,目前仅入住五保对象50多名。县里的民办养老机构只有两家,一共有100张床位,现已入住58人。

而据统计,肥乡县60岁以上的老人有4.39万人,其中单身老人1.3万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29.6%。“从数据来看,全县现有的社会养老机构还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肥乡县民政局老龄办主任杨振红说。

除了一床难求之外,民办养老机构相对高额的费用也是阻碍农村老人入住的拦路虎。像张国生这样的普通农村老人,每月唯一的直接收入就是新农保里的75块钱,多的花销则要伸手朝子女要。而“那些民办养老院动辄每月六七百,多的一千多,我们住不起,不想给子女增加太多负担。”张国生说。

实际上,这种农村养老的巨大缺口是我国面临的普遍现状。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社会学博士王伟进认为,互助养老的产生与正式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不发达有关,实为一种无奈之举。在农村“养儿防老”受冲击、市场养老难补台的局面下,互助养老的出现也就有了一定的社会必然性。

有需求没“名分”,互助养老缺少政策支持

自2008年肥乡县办起第一家农村互助幸福院后,在民政部门和村集体的推动之下,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互助院240家(包括联建25家),实现了265个村全覆盖。

根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尽管互助养老已经被纳入了社区养老服务中,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也被列入“十二五”规划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重点,但在此后实行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中又明确将城乡互助型养老场所排除在外。

目前对于农村社区互助养老较为明确的政策支持,见于财政部、民政部于2013年制定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农村幸福院项目管理办法》。该办法指出:每个农村社区互助养老项目给予3万元补助,每年年初下达农村幸福院的补助数量指标。

缺少相关政策资金的支持,将影响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后续运行和长远维护。”专门研究农村养老保障的河北石家庄学院副教授赵志强说。

目前,即便是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得比较成熟的肥乡县,互助院的修建改造和生活设施添置也属于前期的一次性投入,此后每年给每位老人补贴的500元仅用于水电气等基本开销,无法用于设备更新和维护。

互助幸福院数量多、人员密集,更不能掉以轻心,而这需要相关政策、资金的进一步支持。”肥乡县民政局副局长杨明刚说。

目前,对于互助型养老机构的具体管理至今还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当遇到涉及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意外伤害责任认定和争议解决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时,到底应该适用哪一套办法,至今仍不明确,这为互助性养老机构可能产生的法律纠纷埋下了隐患。

此外,目前对于农村互助养老的实际开展效果仍缺少一套有效的考评机制。赵志强认为,互助幸福院在推广的过程中,一些基层单位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制造了一些政绩工程和数字游戏,这势必会对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造成危害,导致农村社区成员对互助养老产生不信任之感。

因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的现状,“有必要将农村互助养老开展的实际效果纳入基层干部工资绩效的督导考核机制,让参与互助养老的农村老人参与评价,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在互助院的公共区域安装监控,这样就可便于上级主管部门随时随地掌握老人的互助养老情况了。”赵志强说。

 

新华社:

河北将推动京津冀"医保异地互通互认"促养老业协同发展

新华网石家庄10月23日电(记者齐雷杰)当前,京津冀养老服务业协同发展面临着养老机构取得医保及医疗定点资格困难、京津冀三地医保标准差距大、政策范围内报销没有实现互联互认等障碍。河北有关部门将积极与京津沟通协调,力争尽快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实现“医保异地互通互认”,为河北承接京津养老服务功能提供助力。

河北省民政厅党组成员、省老龄办专职副主任许祯科23日在保定涞水县举办的京津冀老年产业协同发展座谈会上表示,京津冀三地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630万,其中北京市达到300万,天津市达到215万,有着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疏解北京养老服务业等非首都核心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紧邻京津的廊坊、保定区域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张家口、承德作为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优越,都有望成为承接京津养老产业转移的基地。

许祯科说,目前河北养老产业已具备承接京津养老服务的一定基础,但也存在着养老机构设施不够完备、护理服务能力比较欠缺、协作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为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河北结合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正积极争取国开行资金支持,撬动社会资本和资源,开发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智慧养老”项目,建设环京津养老示范基地,打造环境一流、设施配套、服务优质的养老产业新品牌,为承接京津老人来河北养老创造条件。

许祯科表示,当前京津冀养老服务业协同发展,尚需合力突破医保标准不一、异地报销难等多重体制机制难题。河北省民政厅将积极协同有关部门与京津沟通协调,尽快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拿出医保定点“宽进严出”政策,实现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有机融合,并逐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医保异地互通互认”。同时,建立健全养老产业监管制度,构建服务质量和养老需求评估体系,实行严格的督导检查和绩效考核,确保政策及时有效落实。

 

河北日报》:

我省养老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 170个县(市、区)全部建立高龄津贴制度

本报讯(通讯员叶鸿正 记者周远)从省民政厅获悉,“十二五”以来,我省老龄事业取得新成就。

养老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074.3万人,比2010年增长30.63%;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均达2200多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参保3394.4万人,参保率达98.1%以上。老年社会救助和福利制度全面建立。截至今年10月底,135.8万名生活困难的老年人享受低保,22.8万名农村“五保”老年人纳入政府供养范围,实现应保尽保;170个县(市、区)全部建立高龄津贴制度,惠及82.8万名高龄老人。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共建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388个,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2.9万家,各类养老机构达到1183家,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以上;居家养老呼叫网络入网人数突破100万,为居家老人服务企业达到4万多家。

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建立起老年人维权绿色通道,截至今年10月底共办理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3万余件,受援人数4万余人。

 

中国社会报》:

一个村  一口锅  一家人——河北省威县孙家寨村“孝亲敬老大餐”见闻

本报记者  周  亮    曾庆民

盼了初一盼十五”,可能是对河北省威县孙家寨村以及周边十里八乡的老人们,最贴切的心情描述了。该村每月初一、十五都会支起大锅,给少则四五百、多则上千位的农村老人做一顿孝亲敬老饺子宴。这顿大餐从2011年发展至今,其意义已不仅仅是一顿饭那么简单,而是成为当地凝聚孝心、爱心、民心的敬老品牌。

10月27日,农历九月十五,记者走进孙家寨村,品尝了这顿丰盛的饺子宴,感受了浓浓的犹如过年般祥和的气氛。 

1

27日上午10时,在距离村口还有两里地的地方,记者遭遇堵车。十里八乡的老人们都赶来吃饺子宴,他们的自行车、三轮车、电动小摩托、拖拉机等把村口围了个水泄不通,路两边还停满了特意赶来帮忙的志愿者的小轿车。

记者一进村口就被热心老人带着穿过人流,来到村子的中心广场。这里好不热闹。正北的舞台上正在上演威县乱弹传统剧目《高平关》。舞台背后,十二三名志愿者正热火朝天、有条不紊地和着面、揪着面剂子、擀着饺子皮。广场东侧至少有6位老人在享受志愿者的免费理发,看那一地头发,记者估摸他们已剪了30多位了。西侧和南侧,六七个人围坐一桌包饺子,足足31桌,每张小桌子上都摆放着一盆韭菜鸡蛋的馅儿以及一盖帘擀好的饺子皮。从30公里外的芦头村赶来的志愿者张银兰和儿媳刘艳芬,坐在其中的一张桌子旁,和其他志愿者一边聊着天,一边包着饺子。每当饺子像鱼鳞一样整齐地排满一盖帘后,就会被来自威县贺钊乡的身穿红马甲的义工岳金枝收走。广场西北角一字排开20多个置物架,每个置物架17层,每层都放了一盖帘饺子,从远处看去,就像一堵“饺子墙”。

2

这得有多少个饺子?记者拦住从面前跑过、穿着红马甲、拿着步话机的工作人员想一探究竟。“我也不知道包了多少饺子,反正已经和了400斤面了。”这人急匆匆,并没有想要停下脚步,记者只好跟上去继续询问就餐老人人数。“现在有四五百位吧,还在陆续来的!”这里像您这样的工作人员有多少位,才能服务这么多老人?”

我不是工作人员,是义工!”52岁的邱书军终于停下脚步,向记者做了介绍,他住20里地外,在孙家寨村做孝亲敬老义工已第4年,每个月初一、十五都来帮忙。“当初听说这个村要给留守老人免费做饭,觉得新鲜就来凑个热闹,以为又是个一次性的爱心活动,谁知每个月都做。我觉得是个挺好的事儿,就参与进来帮忙擀饺子皮、包饺子。”邱书军指了指广场,“穿红马甲的都是长期义工,每次活动都来。志愿者就数不清了,你随便抓一个就是。

来自保定市24岁的贾尚德在孙家寨村已待了整整一年。“之前来当过一次志愿者,被这里的孝文化所感染。俗话说‘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我就决定住在村里好好净净心、静静心。”贾尚德介绍,除了每月初一、十五的孝亲敬老大餐,他们每天还会给村里的空巢老人送三餐。“其实,就是去看看他们,有个病什么的能及时发现。”志愿者夏金凤今年27岁,她是在邢台从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中得知孙家寨村孝亲敬老大餐的,早上8点就赶到现场帮忙。来自廊坊的孙秀玲早上5点出门,开了3个多小时的车就为给老人们包顿饺子。石家庄的线雅静更是带着爸妈、公婆和老公一起来当志愿者,早上7点到达现场就开始打扫广场、摆桌子、包饺子。“我们想给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做个榜样,告诉她中国的孝亲敬老传统文化是多么宝贵。”线雅静说。 

这口煮饺子的大锅啊,就是用大家的孝心和爱心烧旺的。”孝亲敬老大餐的发起人付宏伟感慨地说。

3

孝亲敬老大餐,最初只是事业有成的付宏伟的个人爱心行为。因父病回村侍疾的他,看见古朴农村的传统孝道风气越来越淡,不免有些心寒,便从石家庄卷铺盖回村,想为农村老人做些事情。付宏伟从为7位空巢老人送饭开始,发展到为全村老人在初一、十五做饭,再到为周边十里八乡的老人做饭。

我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众人拾柴火焰高。”孝亲敬老大餐一传十、十传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参与。“我们有固定参加活动的义工,有全省各地赶来帮忙的志愿者。包饺子需要的面粉、油、蔬菜、肉,除了自产自用外,大部分是爱心人士捐赠的,义工和志愿者大多也不是空手而来。”付宏伟介绍,因为弘扬了孝悌文化、树立了农村新风,孝亲敬老大餐还得到了村委会、乡镇政府、县委县政府以及慈善基金会的大力支持,逐渐从个人爱心行为上升为举全县之力打造的孝亲敬老传统文化品牌。

变化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在“大餐效应”的影响下,村里的风气发生了变化,原本对老人爱答不理的儿女和年轻人也开始关照老人。老人受到了尊重,有了地位。家风、民风、社风逐渐正向良性发展。

孙家寨村78岁的空巢老人许二春高兴地竖起了大拇指:“好好好!”简单的三个字透着老人满满的幸福感。

   

河北电视台:

河北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相继四期播出了我省威县孙家寨村党支部副书记付宏伟弘扬孝道文化、实施文化养老的事迹。请点击链接收看详细报道:

http://www.hebmz.gov.cn/mzzx/mzsp/201511/t20151102_45278.html

http://www.hebmz.gov.cn/mzzx/mzsp/201511/t20151102_45279.html

http://www.hebmz.gov.cn/mzzx/mzsp/201511/t20151102_45280.html

http://www.hebmz.gov.cn/mzzx/mzsp/201510/t20151026_45189.html

 

燕赵都市报》:

                        京津冀老年产业协同发展座谈会日前召开吸引更多京津老人到河北养老

本报记者 张清华 文/图
          重阳节之际,养老问题再一次引发社会的关注。10月22日至23日,京津冀老年产业协同发展座谈会在保定涞水召开。此次活动由河北省老龄办、河北省老年产业协会主办。来自京津冀三地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关爱老人、创新 服务、抢抓机遇、协同发展的主题,探讨河北省老龄产业发展的瓶颈和对策,以及老龄产业在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 意义和路径等,为培育社会化的市场主体和产业链建言献策。
1
      未来疏解北京12万人口转移的生态城
          一场细雨过后,位于北京西南涞水的华银·天鹅湖国际生态城,空气格外清新,湛蓝色的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京西南涞水环境原生优美,拥有平原、半山区、山区多种地形,森林覆盖率极高,世界地质公园、十渡风景区、野三坡等著名景点林立,作为北京市五大水系之一的拒马河也流经于此。
          “养老不是简单的生命延续而是另一种精彩生活的开始。”华银集团董事长庞文剑说,华银·天鹅湖国际生态城项目占地56平方公里,规划有医养产业、旅游产业、休闲餐饮、大学生创业孵化等多样化产业,是承接首都医养产业、生态人居、旅游度假、商务会议、创新孵化器的核心疏解区。“目前拥有12898张养老床位,未来项目全部建成之后,将疏解北京12万人口的转移,除了养老产业的转移之外还包括科技创新等。
          华北电力大学社工教研室主任胡宏伟表示,2014年北京市老年人总体数量达到了300万,已经超过北京人口比例的20%,到2020年将超过400万,按照3%—4%需要到机构养老的比例测算,需要养老床位12万—16万张,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存在3万多缺口。同时,截至2013年底,天津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已达到200.85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0.01%,这意味着每5人当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庞大的老年群体给京津地区老年人养老造成了巨大压力。
          尽管承接京津老年产业的空间很大,但在庞文剑看来,做养老产业不能够急功近利,“我们始终是在养老产业上做大量的投入,并且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养老服务业具有投资大、见效慢、利润低的特点,需要政府扶持。”全国老龄办副主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表示,养老服务业是一个涉及众多行业的产业体系的通称,并不是独立的产业部门。要界定重点扶持范围,提高政府扶持效率,发挥政策激励导向作用。政府要重点扶持居家养老服务业、养老机构、康复护理用品业三类企业,重点扶持社会组织、从事居家养老和养老机构的连锁型企业两类组织,重点扶持低收入老年人、高龄失能老年人和特殊老年人三种人群。“做养老无论是机构、住宅,还是从产品本质上讲都是服务。人性化、专业化、情感化服务是养老服务业的本质属性。
2
        吸引更多老年人选择在冀养老
      “据统计,京津冀三地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630万。”河北省民政厅党组成员、省老龄办专职副主任许祯科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三省市的区域整体定位,突出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一盘棋”思想,确立了“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协同发展目标。“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首当其冲的就是要疏解北京的非核心功能,这就必然带来相应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区域流动和产业转移,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都有望承接北京的非核心功能。”“廊坊、保定、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市分别位于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这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全部11个设区市分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每个功能区都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发展重点。”许祯科说,在这其中,廊坊、保定紧邻京津,位于中部核心功能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张家口、承德作为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势在生态、活力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协同发展的载体和抓手也在生态。“以上几个地市,是承接京津老年产业转移的理想选择。
          据统计,全省目前设有公办养老机构675所,社会办养老机构508家,分别拥有床位数13.1万张和8万张,并有一定比例的空置率。“下一步,随着社会办养老机构的逐步增多,承接京津老年产业服务的能力和潜力将进一步增大,将老年产业做大做强的前景非常广阔。”许祯科说。
          座谈会上,胡宏伟也认为,河北省在承接京津地区养老服务业的过程中,可以凭借河北省部分城市,诸如秦皇岛、张家口和承德等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来承接京津两地部分养老服务释放的需求,吸引更多的京津地区老年人选择在冀养老,从而形成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养老模式。
3
      将聚力推进养老示范基地建设
    “在发展养老事业和老年产业上,将聚力推进养老示范基地建设。”许祯科表示,结合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开行的资金支持,撬动社会资本和资源,开发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智慧养老”项目,建设环京津养老示范基地,努力打造环境一流、设施配套、服务优质的养老产业新品牌,为承接京津老人来河北养老创造条件。
          胡宏伟认为,我国医疗保险统筹层次过低,制度碎片化严重,京津冀三地医疗保险缴费标准、保障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三地间医疗保险转移接续难,具体表现为报销困难、报销水平低、费用监控风险等问题。“合力破解制约老年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许祯科说,当前,养老机构取得医保及医疗定点资格困难、京津冀三地医保标准差距大、政策范围内报销尚未实现互联互认等,是制约河北承接京津养老服务功能的较大障碍。“养老事业主要靠政府,也要依靠社会参与,包括资本。”胡宏伟建议,养老产业应当主要发挥市场优势和力量,践行社会多方治理模式,形成伙伴关系。“河北需要尽快制定省级养老服务区域承接与协同发展的战略、路径和政策支持体系。
          座谈会上,许祯科还透露,在民政部的协调指导下,经与北京、天津民政部门反复协商沟通,京津冀三地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已基本形成,预计近期将签署。

 

长城网:

第二届“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在邢台拉开帷幕

长城网10月28日讯(记者 杨雅荃)10月27日上午,河北省第二届“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现场观摩推动会在邢台威县举行。根据今年全国老龄办要求,为推动“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决定在全国“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中广泛开展“双关爱”活动。“双关爱”活动是指“敬老文明号”先进单位和参创单位深入社区和家庭为失能半失能老人、贫困老人开展物质帮扶和精神关爱的服务活动。

双关爱”活动分别通过爱心捐赠、上门服务、心理支持、权益维护、文化帮扶五个方面展开。根据当地实际,结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旨在帮助失能半失能老人,贫困老人改善生活生命质量,弘扬尊老传统美德,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帮助老年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敬老文明号”是指在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岗位上,积极开展优质为老服务的先进集体。“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是经中央批准,在全国各级涉老部门、为老服务组织、公共服务窗口行业单位开展的文明为老服务争创活动,创建活动分全国、省(区、市)、市(地、州)、县(市、区)四级创建,创建周期为3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