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十三五”开局年规划目标完成可打96分 2017经济更稳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资料图
随着2016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的公布以及2017年全国两会的临近,如何解读“十三五”开局之年的中国经济、2017年中国经济是何发展趋势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重点。
近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从“十三五”规划设置的25项具体指标的完成角度,对“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进行解读。他表示,根据目前已公布的数据和测算,2016年,25项具体指标中的24项将实现当年目标,按百分制计算,2016年“十三五”规划的完成率高达96分。
在解读中国经济增速6.7%的世界意义时,胡鞍钢表示,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之源”,也是世界宏观经济“稳定之锚”。2016年,按照2011年国际美元(购买力平价)计算,在新增量方面,中国新增1.25万亿美元,美国新增2710亿美元,中国是美国的4.6倍,占全球新增量的37.4%,“如果不是中国的6.7%,世界经济增长率不会超过2%”。具体到国内经济发展,他指出,目前中国失业率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不超过3%,也属于较低水平,经济增长率6.7%为中高速,“是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理想状态,说明中国的宏观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对于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胡鞍钢预测,经济增长率将更加稳健,预计是6.8%或6.9%;按照目前经济规模增长趋势,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届时中国将不仅是世界人口大国,也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经济强国。
以下为采访实录:
中国青年网: 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全年经济总量达到74.41万亿元,经济增长速度6.7%。放在世界宏观经济的背景下,中国2016年交出的经济成绩单意味着什么?
胡鞍钢: 中国6.7%的经济增速,不仅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之源”,也直接说明,中国是世界宏观经济“稳定之锚”。
世界宏观经济可以用“三个低迷”来概括。实际上,在全球经济低迷、大幅度下降的背景下,中国难以独善其身。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低迷。2000年至2008年,即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4.1%,中国更高,达到10%以上。国际金融危机后,2008年至2015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降到3.1%,2016年依然是3.1%。也就是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八九年,世界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这反映全球经济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增长动力严重不足。
二是全球贸易增速低迷,持续低于经济增长增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12年间,全球贸易增速只在个别年份低于经济增长增数,但在2012年后开始持续低于经济增速。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贸易增长为2.5%,2013年3.0%、2014年2.5%、2015年2.8%,2016年最低,是1.7%。这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外贸增长,按美元计算,2015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下降8%,按人民币计算下降7%,2016年又下降0.9%,依然是负增长,直接结果是外需大幅度下降,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从原来的正贡献变成负贡献。
三是国际投资低迷,大幅度下降。特别是2016年,创了二战以来最高记录的下降幅度,达到13%。
在上述国际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6.7%意味着什么?从数据上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均在30%以上。根据世界银行2008年至2016年的数据,按照2011年国际美元计算,全球新增GDP为24.36万亿美元,其中中国新增了9.33万亿美元,对全球新增GDP的贡献是38.8%。在世界“三低迷”的“沧海横流”,中国可以说是“方显英雄本色”。
2016年,中国6.7%的经济增速可以称之为“历史上最低年份之一”,但由于经济体量大不一样了,按照2011年国际美元(购买力平价)计算, 在新增量方面,中国新增了1.25万亿美元。2016年美国新增GDP为2710亿美元,中国是美国的4.6倍,占全球新增量的37.4%。实际上,如果不是中国的6.7%,世界经济增长率不会超过2%。 这是中国发展对世界最大的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