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印•寻访]血战杨各庄:128名烈士为国捐躯

09.08.2015  10:30

血印》大型专题报道之五十八

 

杨各庄血战亲历者、92岁的何东升老人接受记者采访。长城网 吕晓红 摄

杨各庄村史编写者孟庆余向记者讲述英雄事迹。长城网 吕晓红 摄

  长城网8月8日讯(记者 赵晓慧 吕晓红 见习记者 石柳月)太行无墨千秋画,滹沱有弦万古琴。千百年来,滹沱河恰似一台永不停歇的古琴,深情地演奏着华北人民勤劳勇敢的感人乐章。她悲情浩荡、奔腾不息地荡涤着人们心灵深处的苦涩,灌溉和滋润着一朵朵心花。

  她最爱的心花儿之一,就开在冀中平原的安平城西杨各庄。71年前,那里曾发生一场血战,128名战士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日前,“血印”——河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长城网特别报道组走进安平县杨各庄村,重温那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44年春,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和抗日军民的英勇奋战,战斗在滹沱河畔的冀中七分区部队开始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部队不断发展,已拥有三个地区队;根据地开始恢复,并且开展了向敌占区的全面进攻,相继攻克、逼退点碉90余座,形势大为好转。但不甘失败的日寇仍‘困兽犹斗’,千方百计寻机进行报复,杨各庄血战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说话的老人叫何东升,今年92岁的他是那场血战的亲历者,每每忆及当时的情景,老人的情绪都无法平静。

  “2月14日深夜,冀中七分区司令部在杨各庄村与深泽、安平、安国三县日寇发生遭遇战。”何东升说,当时日寇分别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围拢过来,部队不得不向南撤退,当行至彭家营和郎仁镇之间的时候,天色已经亮了,枪、炮声也愈加激烈起来。

  “此时,东北方向崔岭之敌和西面深泽方向之敌也都向队伍扑来。前方就是滹沱河,敌人已对七分区部队形成了合围,妄图凭借冰河而置其于死地。”老人说,在当时敌众我寡、力量悬殊、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下,部队选择立即渡河。

  “但河水的深度超出了他们的预想。原来侦察员说‘深不没膝’的河水,此时却涨到了一人多深。”杨各庄村史编写者、68岁的孟庆余同样熟知这段历史,“意外情况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不会游泳同志的危险性,还增加了会游泳同志的困难。”

  敌人的枪弹、炮弹不断地在河水中爆炸,溅起簇簇浪花,加上正值冬末初春气候乍暖还寒,大家还不时受到河中飘流浮冰的冲击。安全渡河面临很多困难。

  “枪弹用完了,就跟敌人拼刺刀,刀没了就改成肉搏战。”何东升老人回忆称,在整个战斗中,有的战士战死,有的宁死不屈跳河身亡,还有的在渡河过程中牺牲。“血腥的战斗与屠杀结束了,128名烈士的生命也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

  据悉,为纪念此次战斗中牺牲的英烈,冀中七分区于1945年在杨各庄修建了烈士纪念碑,镌刻英雄事迹,弘扬革命精神。此后,安平县委、政府从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加强全民爱国主义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出发,对烈士陵园进行了修缮和扩建。陵园占地10亩,总投资200万元,园内由烈士墓、烈士纪念碑等几部分组成。北侧烈士墓安葬着烈士遗骨;烈士墓南侧石碑镌刻着战役过程和烈士名录等,广场中央立烈士碑纪念在杨各庄战役中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