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威州镇43个冷水鱼养殖户全遭灾 12家已恢复生产
井陉这家冷水鱼开发有限公司人员在清淤。
□文/图 记者 李兵 通讯员 高靖华
坐拥10多平方公里冶河湿地的“鱼米之乡”、“小江南”威州镇,在7·19洪灾中,沿岸1500余亩鱼塘和16个“农家乐”全部变成一片废墟。当地人民不等不靠,灾后迅速开始了养殖场的恢复重建工作。
冷水鱼养殖业“鼻祖”遭受严重损毁
酷暑闷热的天气中,一部铲车、两部挖掘机马达轰鸣紧张作业,修复水毁道路。40多名工人挥汗如雨,往外清理流养池内的淤泥……这是记者近日在井陉县鱼泉冷水鱼开发有限公司的威州镇河西村养殖基地看到的重建场景。
井陉县农林局副局长苗金星说,这家公司是井陉县冷水鱼养殖业的“鼻祖”,起步于1996年,今年7·19特大洪灾前已成为拥有两处养殖基地、200多亩养殖水面,集繁、养为一体的省部级水产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基地。基地年育种能力250万尾,年产商品鱼400余吨,是石家庄市规模最大的冷水鱼养殖与苗种繁育企业,也是除原产地青海省外唯一一家省级青海湖湟鱼良种场。
“洪水来临前我们正实施集规模化养殖、休闲体验、餐饮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渔村项目,前期已经投入了上千万元,垂钓池、宾馆、餐厅等基础设施已建得差不多了,原本打算国庆前开业的。”经理刘彦林说,洪水给公司带来了灭顶之灾,两处养殖基地全部被淹,连条鱼苗都没剩,设备几乎全部报废,直接经济损失2800多万元。
养殖场工人不离不弃搞重建
“企业虽然被冲毁了,但是我的休闲渔村梦还在,大不了从头再来!”刘彦林说,洪灾过后,县里、镇上的领导上门慰问过好几次;省、市水产推广部门几个专家朋友个人集资2万多元,帮他买来急需的清淤泵和高压水枪;省民建部门捐了3万多元、亲朋好友也凑了50多万元;县邮储银行的领导主动找上门指导他做项目申请贷款……最让他感动的是当地的老乡们,灾前附近村有20多个农民常年在这里打工,洪水后第二天没等通知这些人就来了。恢复重建需要设备,需要人手,他一声招呼,一部铲车、两部挖掘机、众多村民全部到场。
“洪水前我把这些年来的所有积蓄都拿出来搞了建设,还从银行贷了不少款。现在鱼没了,我彻底成了穷光蛋,大家对我还这么有信心,我真的很感激!”刘彦林哽咽着说,公司平日里要求工人们每天上班9个小时,但这些天来,不仅没人迟到早退,还有好多人主动加班加点进行清淤。大热天里,工人们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浑身上下一身泥,人晒得都脱了皮、走了样儿,尤其是妇女们,和男人们干一样的重活儿,先是一手血泡,后来又变成茧,刘彦林看着都心疼。
正在干活儿的河西村村民闫俊梅称,她来公司上班有3年多时间了,洪水过后一直干到现在,一天也没歇过。当记者问她是否担心老板给不了工资时,这个朴实的农村妇女憨然一笑:“现在公司淹成这样子了,还提什么工资。将来恢复正常了,这点工资欠不下。”
“休闲渔村梦”一定会实现
“我一定不会辜负大家伙儿的!”刘彦林激动地说,他已订购了10万尾鱼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为他从外地协调了20条青海鳇鱼原种,保定一家有合作关系的养殖企业也主动表示把他灾前援助的2000尾青海鳇鱼种鱼给他调回来,很快就能恢复养殖了。“我们力争用3年的时间,让“休闲渔村梦”变成现实。”刘彦林信心满满。
威州镇镇长梁吉军介绍,此次洪灾中全镇43个冷水鱼养殖户全部遭灾,养殖场情况都和刘彦林的公司差不多,现在已有12家养殖场初步恢复生产。目前,镇里正通过争取恢复重建资金和协调银行贷款等多种途径,帮助养殖户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以便尽快恢复重建。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