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纠结GDP数据后面的那几个“0.1”

23.10.2014  13:14

    新华网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 黄博阳 万玉航)0.1%确实重要,但不值得纠结。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势头稳健,GDP增速已不再是考量中国经济运行的唯一指标。新常态下,不再纠结数据后面的那几个“0.1”已成为全方位、立体看待中国经济运行的新视角。

    痛点

    最新出炉的三季度GDP增长数据为7.3%,相较二季度的7.5%下降了0.2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指出,除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的因素之外,主要是由于三季度以来的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压力,结构调整的阵痛超出预期。

    关于阵痛的痛点在哪,盛来运表示,其主要表现在产能过剩与房地产降温,这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了相关企业的生产、消费和投资。

    虽然9月份的房地产数据尚未发布,但从7、8两月大部分城市房价环比下降、同比下降的城市个数有所增加的态势来看,房地产市场虽然在平稳运行,但如数年前的高增长态势已难再现,对钢铁、煤炭、水泥等上游传统行业的总体需求也相应减弱。

    今年以来像煤炭、钢材、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交易价格持续下滑。以螺纹钢为例,近期甚至跌破每吨3000元,甚至有媒体计算称每斤钢材的价格已经与白菜无异。

    但即使如此,上述部分传统行业依然陷入了“越过剩,越生产”的怪圈。盛来运在发布会上表示,部分钢铁企业因固定成本需要分摊等原因,不得不在明知过剩的情况下继续生产,按照钢铁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我国钢材的年产能超过10亿吨,远远超过市场需求。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去产能化、去库存化的难度比以前大,持续的时间比以前长”,盛来运指出,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的背景下,整个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连续负增长,这是产能过剩矛盾的体现。

     解惑

    针对舆论最为关注的“GDP增速较二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在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一些人特别喜欢盯着中国GDP的小数点后几位揣测,这是不科学的。中国经济增速在7%-8%之间,不存在经济下行压力凸显的问题”。

    从新常态的视角来看,中国经济确实正在发生着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财政部综合司经济预测处处长马栓友认为,尽管经济增长回落,但“柔增长、高就业、低通胀、就是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亮点,说明结构调整有成效,经济活力有增强”。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也认为,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非常态”的,如今的“新常态”要适当降低GDP增速。

    “结构调整比经济总量更重要”,厉以宁表示,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就留下了很多后遗症,现在不得不再把调整结构放在重要位置。如果中国错过了这轮结构调整就是最大的损失。

    “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同样取决于经济转型的进程”,在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看来,未来增长点应该在内需和创新两个方面。内需方面,中国应向消费倾斜,向农村发展倾斜,服务业增长大潜力;创新方面,从中上等收入到高收入国家的跨越,需要技术创新和劳动生产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