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件齐白石真迹在石家庄美术馆展出 可免费参观

15.06.2015  11:18

  ■大众最爱还是虾。

  ■《雏鸡》。

  ■《不倒翁》。

  ■《白菜竹笋》。

  ■《得食图》。

平生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齐白石真迹,石家庄人真是越来越有眼福。”昨天“对‘画’大师——齐白石艺术展”在石家庄美术馆开展,展出来自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市文物公司、石家庄市博物馆的大师原作40余件。首展当天6000多名市民拥入美术馆争睹大师真迹,年过六旬的省会市民郑先生这样告诉记者。本次展览展至7月15日,公众可持有效证件免费参观。

□文/本报记者 黄蓥 图/本报记者 张海强

现场

首日六千市民

争睹大师作品

昨天,六千市民到石家庄美术馆争睹齐白石真迹。除了这个数字,还有几段小故事足以证明齐白石的群众号召力。昨天的画展现场,石家庄美术馆名誉馆长、市画院名誉院长陈承齐就透露,去年的“对‘画’大师——2014中国近现代书画大师作品展”展出时,他巧遇几位特地从平山赶来看画展的农民,“他们早上5点出发,辗转中午才到美术馆,还带着干粮,就为了看一眼齐白石的真迹。

昨天到场的很多市民携家带口来看展览,大多是平板电脑、相机、手机齐上阵,有美术爱好者恨不能拍下每幅作品,还有的则忙着跟大师真迹合影。齐白石的诸多作品都是大家的热议话题,一对青年男女看着齐白石的字大发感慨,觉得老人家年过八旬书法依然苍劲有力;几位中年人围着齐白石的《得食图》乐不可支,“太逗了!一个小老鼠仰面朝天抱着个鸡蛋,另一个小老鼠咬着它的尾巴朝窝里拽。”赛女士带着自己5岁的女儿来看画展,她说早知道齐白石的画了不起,这次看后真觉得名不虚传:“譬如他的《松鹰》,鹰的眼睛好像跟着人在转。”年过六旬的郑先生在省老年大学学国画,“以前在网上看过不少齐白石的画,看真迹这是第一次。

此次的“对‘画’大师—齐白石艺术展”展出大师原作40余件,年代最早的是1894年的《麻姑进酿》,年代最晚的是1955年的《荷花》,要问人气最高的是谁?据记者观察还是包括虾在内的花鸟鱼虫。几乎每个人经过二展厅的三幅齐白石虾图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拍照。

提醒

展示时间:2015年6月14日——7月15日9:00-17:00(16:30停止入场)

展示地点:石家庄美术馆

乘车路线:石家庄美术馆在裕西公园(老动物园)南门东,市区乘坐10路、24路石家庄美术馆下车。

参观须知:可以拍照但禁用闪光灯;观众不要携带饮料等液体进馆内,如有携带可交给工作人员保存;观众如需要用铅笔等临摹,美术馆可借予画板、画架,用颜料临摹的则需提前申请。

解读

齐白石的作品为啥百看不厌 听专家说说

从乡村木匠到艺术大师的齐白石堪称传奇,难得的是不但毕加索、徐悲鸿等中外大家对他推崇备至,他在普通大众中也家喻户晓。齐白石到底好在哪里?记者昨天在画展现场采访了省内外诸多高人,请他们为石家庄市民解读本次画展。

原因一:贴近生活 还很有商业头脑

典型作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物稿

石家庄美术馆1号展厅进门左侧就悬挂有齐白石的书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幅高227厘米、宽54厘米的立轴十分醒目。该作品收藏于中央美院美术馆,该馆副馆长唐斌透露,该馆收藏有齐白石的作品几十件,精选20件到石家庄展出。这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书法,是1950年齐白石86岁时为祝贺中央美术学院成立题写的,当年院长徐悲鸿聘齐白石为名誉教授:“齐白石的书法很有张力和冲击力。这句话堪称他的座右铭,是他对人生和创作的鞭策。

唐斌还以一展厅展柜中摆放的10幅水墨人物册页为例说,中央美院馆藏齐白石人物册页12张,“白石老人的人物册页目前非常少,也是此次比较精彩的展品。譬如老汉掏耳朵,采用简笔写意人物画法,只用几笔就把人物的袍子等画出来了,他的眼睛一张一合,很传神。看着这幅画你会感觉就像自己的父亲和身边老人懒散地掏耳朵。还有倒酒、煮茶等,都是百姓生活的场景,非常自然和真实。”他告诉记者,齐白石最早画人物特别是画仕女很出名,人称“齐美人”,此次中央美院馆藏的齐白石画于1894年的《麻姑进酿图》也现身石家庄:“齐白石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不断突破变化,把他以前东西否定后再创新,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

齐白石晚年以画虾闻名,还曾贴告示:“白石画虾,十两一只。”有人拿了35两银子去购画,心想齐白石必画四只。他拿到画卷后却发现画面上有三只小虾和几株水草,两株水草间还有截虾尾巴——35两银子刚好买了三只半虾。对此唐斌笑说齐白石很有智慧,当前也有学者认为齐白石是很成功的商业艺术家:“他对自己的宣传包装都有头脑。包括作品都是明码标价。

原因二:很较真 从不画自己没见过的东西

典型作品:《双蟹》《白菜竹笋》《群虾

众所周知,齐白石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极强,作画特别较真,绝不妄为也不想当然,梅兰芳就说齐白石从不画自己没见过的东西。此次石家庄画展现场,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透露,这次展出的很多齐白石作品在他看来非常精彩。譬如一展厅的《白菜竹笋》,“齐白石之前的文人画很少出现白菜,他到北京后开始大量画白菜,他又是湖南人,大量作品中还有竹笋。最简单的内容最难画,你怎么把一样的东西画得生动而有秩序,还要有变化?这个其实最难。

在一展厅展出的《双蟹》令吴洪亮很欣赏,“齐白石的螃蟹,我个人认为一点不比他的虾差,丰富性比虾更多。他光是画蟹盖的方法就有四五种以上。”这幅齐白石题有“白石山翁匆匆”的《双蟹》在他看来是幅范画,“给学生上课留下来的。齐白石画画用笔很慢,李可染回忆文章就写道他给齐白石当学生十年,就学了一个字——慢。齐白石很少画这么快的画,不过快有快的好处,匆匆有匆匆的妙处。慢的时候他斟酌每一笔的含量,快一点就有速度感。齐白石自己吹牛:‘只有我画的螃蟹是横着走的’。你看徐文长等前人的螃蟹确实很少有横行的,因为齐白石认真研究过螃蟹八个小爪的变化,他画得快,小螃蟹往右上方行动的速率感很绝。还有让我很感动的一笔:都知道螃蟹的底盖是浅色,齐白石在一只小螃蟹的盖下面来了笔浅色弧线。这幅画虽然小但是精品,草也画得很帅。

齐白石画虾也很下功夫,“我们馆里就收藏有他画数遍的虾,画上还有他的题字‘此三遍也’,”吴洪亮透露,齐白石画虾到他八十多岁时基本固定成型,“虾身子的节数比较少,最少5节,虾身半透明。齐白石把几种虾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他自己的虾。”他以二展厅的三幅虾为例,“虾都长得差不多,长得一样的东西搁一堆很难画,你得讲求排布关系。齐白石在湖南学过西画,他对空间的布局有一点西画认识。请留意齐白石画的虾须子,别人画虾须子,为了追求细长会噌地一笔画下去,齐白石哪怕是虾须也画得很慢,笔墨纸控制得很强,而且笔会有意抖动,因为虾往前游有阻力,他研究得很细。

在吴洪亮看来,齐白石有赤子之心,对生活的细节永远兴趣十足,“比如他画的不倒翁,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泥玩具,但你仔细看那个眼神多有趣。中国大写意的极致,就是减到无法再减,齐白石减完后还在想着怎么让人开心地再看下去。

原因三:回归儿童天真稚趣

典型作品:《合家福》《得食图》《雏鸡

河北省美协副主席、河北师大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蒋世国告诉记者,对于河北而言这么多齐白石原作精品齐亮相还是第一次:“其中有些真是精品,对于石家庄应该是文化盛宴。

蒋世国表示,齐白石是公认的绘画大师,“我们传统的中国画跟西方绘画不一样,西方的绘画大师大多在年轻时创作出经典,因为西方的传统艺术要写实就需要体力,年轻时感觉好眼睛也好。中国画是靠修为和修养,你看齐白石到了90多岁的时候,还画得很好,他就像回归儿童一样。儿童画我们当然都是喜欢,天真稚趣。譬如他画的《合家福》、《得食图》、《雏鸡》等。真正的艺术回溯至最高端,还是得回到本真和稚趣,齐白石晚年就回到了儿童画,但一般人回不来,回来就成大师了。”由此他特别提醒家里有孩子学画的家长,“孩子学画可以掌握画法和技巧,但别急着让他们模仿成人画画,孩子的童心最宝贵,要多提醒他们注意观察生活,然后回家根据回忆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