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河北戏曲魅力②: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评剧
导语:河北戏曲文化源远流长、璀璨夺目。目前,在河北流行的剧种有30多个,其中河北土生土长的有26个。产生于河北唐山地区的评剧,因其浅显易懂的唱词,活泼自由的形式,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备受追捧。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春秋
评剧,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1910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它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图。图片来源网络
评剧风格
评剧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四大调式
正调是评剧唱腔中最具代表性的主流调式,适用范围较广,多用于女腔和男、女小生唱腔。
反调通常是针对女腔而言,是正调派生出来的调式,由正调下行四度形成反调,系正调的转调。
越调多用于男腔,低于正调四度,是正调的属关系调。与反调调高相同,但两者的调式色彩和唱腔风格迥异。女腔越调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
反越调又称越反调,专指男腔的反调,低于越调四度,是越调的属关系调。
资料图。图片来源网络
经典剧目
《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白蛇传》、《宝龙山》、《拜月记》、《半把剪刀》、《半江清澈半江红》、《包公赔情》
代表人物
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及老一辈评剧艺术家如月明珠、孙凤岗、刘子西、白玉霜、魏荣元、韩少云、花淑兰等都是唐山人,李金顺、喜彩莲、新凤霞、筱俊亭等众多评剧表演艺术家也都在唐山唱红,成为评剧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
奠基人:成兆才,评剧鼻祖,清直隶滦州绳各庄(今属河北省滦南县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二十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一生所整理、改编、创作的剧本多达一百零二个,为创建评剧事业奠定了基础,被称为评剧剧本作者第一人。
旦行鼻祖:月明珠,著名评剧男旦,出生河北滦县胡家坡(今属河北唐山滦南县)的一个莲花落世家。父任连会,为莲花落艺人,是对口、折出时期的著名编剧和演员,被誉为评剧的发轫者。
生行鼻祖:倪俊生,河北省迁安县人。经过自己较长时间的刻苦钻研,形成了曲调优美、字正腔圆、准确大方而独具特色的倪派小生唱腔。
相关新闻
中国评剧艺术之乡——滦县
2015年9月,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滦县被命名为“中国评剧艺术之乡”,同时建立“中国评剧艺术研究中心”。
评剧以唱功见长,其“依字行腔”的特点,来源于滦州方言,尤其善于发掘当代题材以及表现现实生活。评剧艺术传承和发展脉络清晰,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作品及代表性传承人。
评剧在滦州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滦县各乡镇都有活跃的民间剧组、戏班,每年演出300余场。滦县县委县政府积极致力于滦河文化品牌建设,对评剧艺术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河北共产党员网、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长城网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