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裘都大营:新生代的个性相册

08.04.2015  15:40

衡水市枣强县大营镇号称“天下裘都”,一是历史久远,商朝就有比干制裘的记载,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二是影响大,郑和下西洋的船上就装有裘皮,时至今日依然是国际市场的宠儿。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大营,几个年轻人闯入我们的视野,与父辈相比,他们的理想、眼界和观念正在迭代升级。让我们透过一个个人物剪影,去感受今日大营的生动和活力。

大营·西亚皮草新城。(记者 耿杰飞 摄)

张文良:年富力强领军人

张文良:这边有一个小果园,绿荫什么的,那边是生产区,正在建呢,喂食打料包括防疫,你必须有好的环境貂才能有好的生长呢……

绿草、果树、池塘、凉亭……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相当于30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园区,如果不是眼见为实,我绝对不会把它和水貂养殖场联系在一起。用张文良的话说,这是要用世界一流的标准来收获世界一流的裘皮原料。

张文良:也就作为一个试点,貂在好的环境里面长,几乎就是零风险,而且提高产量。如果你对它不好,环境不好了,有死亡各方面的,你成本大大提高了。

记者:貂也过上好日子了,哈哈!

张文良出生在一个制皮世家,操持着祖辈赖以生存的皮草生意,他一步步成长为大营毛皮业协会的会长。作为领军人物,张文良绝对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让大营皮草不再受制于人。

张文良:原来买貂的时候比如说南方竞争东三省,咱们在中间买的时候受限制。人家买走了,咱买就没有了,再买就竞争价格。现在源头上咱们养貂了,咱能控制成本价格,解决了貂皮原料的不稳定。

北电台分党组成员、新闻中心主任王成树(中)、记者刘茜(右)采访养殖户。(耿杰飞 摄)

张大伟:执着蜕变的新新人

今年34岁的张大伟浓眉大眼,算得上是大营镇里的小帅哥了。2004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后,张大伟本来可以按照父亲的规划舒舒服服地继承家中的产业,但他却选择了创业。全新的经营理念,在父辈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两代人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张大伟:我们在外面可能看的东西也多、听的东西也多,想把那些东西加到自己身上发展一下。当时国内的皮草服装算是刚刚起步,没有大的店铺,我一下做了个100多平米的店铺。老人傻眼,说什么都不行,要给你退掉。我一直坚持,幸亏自己有这个坚持,然后接着做第二个店铺、第三个店铺。我现在所有的决定可以自己把持了,这是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吧!

转型升级靠的是观念上的转变,如今,张大伟创立的皮草品牌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的一线城市,这在老父亲眼中已是相当成功,可张大伟其实还并不满足。

张大伟:一些知名的一线奢侈品,人家都坚持的一种工匠精神,我希望这个企业是有文化的。

河北电台记者刘茜(中)、衡水台记者马顺(右)聆听讲解员讲述比干制裘的历史渊源。(耿杰飞 摄)

吕树村:国际范儿的“大哥大

店员:这些都是水貂编织,简单来说就是用水貂的尾巴剪成的丝编成的,这种产品它可以做得更时尚……

在大营,37岁的吕树村,人称水貂编织的“大哥大”。高中毕业后,他从一位韩国客商的话语里,读到了商机。

吕树村:反正市场上没有卖这种货的,我就去学了三个月。回来教我妹妹、教我母亲在家里自己做,利润基本上在百分之300到400,基本上没有竞争。

在他的带领下,众多后来者陆续跟进。如今,裘皮编织几乎占据了大营皮草市场的三分之一,而这位自称不善言辞的“大哥大”又把目光转向了全世界。

吕树村:我现在在莫斯科那边跟别人合伙有一家店,然后在意大利我自己有一家店,就是卖我们的产品。

河北电台记者刘茜采访青年企业家。(耿杰飞 摄)

张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2011年初,张建第一次踏上大营的土地,那时镇上的西北角几乎是一片野地,是大营的价值把他所在的隆基泰和集团吸引了过来。四年过去了,在原来的野地上,一座总面积400万平米的西亚裘皮新城拔地而起,张建也从青涩的毛头小伙一步步成长为商城总监。

张建:整个项目分为四期,目前已经完成了两期。我们有一个千亩大集,所有成品商、半成品商所需要的原料都在那边交易。在二期的时候我们在为整个产业做配套,比如说结算中心,比如说8千吨的恒温冷库。

张建这个地道的石家庄人,说起大营的裘皮产业来那是头头是道。他笑称自己就是半个大营人,未来的日子,还要继续伴随大营一同成长。

张建:我从来不是为了招商而招商,我更多的是寻找志同道合的商业合作伙伴。如何让经济实力基础很棒的老板聚在一起,引带中游的甚至是下游的老板去提升,握拳出击,打击到更大的市场,我们还在琢磨这些事呢!

合上这本相册,一张张个性鲜明的面孔挥之不去。新生代的裘都人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思想在迭代,他们的梦想在高处,他们的胸襟和气魄连同一个现代的裘都在同频共振。这本相册一定还有新的一页,值得期待。(河北电台前方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