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糯米筑大坝,百年后仍能扛得住洪水,你信吗?
大运河沧州申遗点哪处是用粮食铸成却钢钉扎不进;太平天国北伐军与清军在哪里决战,惨烈到何种程度;曾经 “商贾云集、日进斗金” 的商贸重镇,今天又变成了什么模样?
如今的谢家坝,风采依旧。王美中 摄
用高亢的嗓音唱着六七十年前船夫号子的人,叫史文胜,今年已经87岁,祖辈一直就住在大运河畔的连镇镇,年轻时拉过船,跑过大运河。
史文胜:“20口子人,这个船就拉不动,他就得喊号,他一喊大伙都得跟着喊,迈不动、走不动啊。”
连镇镇位于东光县城南10公里,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史文胜说,由于依靠大运河,连镇当时是本地区的“水陆码头”,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纷纷集聚这里,非常热闹。
史文胜:“连镇四个码头,光河里这船啊就不断,你看对过这金店、医院、铁厂、饭店,什么都有啊。”
河北电台记者牛作交(图左)采访87岁高龄、曾经在大运河拉船的史文胜(图右)。王美中 摄
当地的老人们说运河是“铜底、铁帮、运粮河”。“铜底”指的是运河河床下都是胶泥,“铁帮”就是指谢家坝,“运粮河”是指过去运河是运粮的主要通道。“铁帮”谢家坝位于连镇西面的运河大堤,这段大堤长235米、高5米,奇特之处在于他是用糯米浆、石灰、泥土夯筑建起来的。
那么,位于大运河连镇境内的这段河堤为什么会叫谢家坝呢?东光县政协文史委委员匡淑梅说,由于运河在连镇西面拐了一个弯,一到发大水时这里总是决堤。于是,在清朝末年,连镇一谢姓大商户毅然捐出三船糯米来修建大堤。
如今的谢家坝依旧能够看到百年之前的筑坝材料。王美中 摄
匡淑梅:“在连镇有句老话叫“戈千顷、黄百万,还有谢家也不善”,说明他家有经济实力,所有的人都传说,他家出资了,修的这个大坝,然后修的时候他家从南方买来的糯米。”
独特的工艺筑就了坚固的谢家坝,此后的100多年,这一带就没有发生过决堤。现在的谢家坝风采依然。
河北电台新闻频道副总监孙立宏感受谢家坝的硬度。王美中 摄
东光县文保所所长李天峰给记者介绍了这样一个让他记忆犹新的细节:“在2012年对谢家坝进行维修保护,当时我在现场,修的时候得镶入木钎,非常难,得用电钻往里打,开始想往里砸根本砸不动,这个硬度非常高。”
2014年,谢家坝作为大运河申遗河北省两处申遗点之一,成功入围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申遗沧州谢家坝标志。王美中 摄
连镇街,围子墙,老人们爱说林凤祥。大凡经济繁荣之地往往也是战时兵家必争之地,从连镇当地的歌谣中可以看出,天平天国北伐在此鏖战,留下了一段感人的“悲歌”。
1855年3月7日,北伐后援部队受阻,至此长期孤军奋战的林凤祥北伐军陷入重围,损失惨重,面对强大的增格林沁的部队,林凤祥率太平天国北伐军将士在连镇与清军进行了最后的决战。
七月下旬,僧格林沁下令挖开运河大堤,水淹连镇。林凤祥突围失败,在粮草已尽的情况下,率领所剩不足两千人的太平军继续坚守待援。
匡淑梅:“最后突围的时候,有部分被清军俘虏,发现每个士兵身上带着一块肉,是人肉,就知道连镇这座木成里成了什么样了。”
经过一年多的鏖战,第二年的三月初,数万名清军攻陷连镇,林凤祥和北伐军两千多将士在连镇大运河旁,投河自尽也不投降。
剧中农夫:“刚才这些里打了一大仗,满河的尸首啊,两千多长毛投河自尽了,林凤祥被救起押去京城了,免不了千刀万剐啊。”
大运河带给连镇交通便利、商贸兴旺的同时,也引来一次次毁灭性的战争,但连镇人的精明能干、善于经营,每次却又能“凤凰涅槃”。70年代末,在被大运河三面环抱的连镇李四维村,村干部为村集体企业买回来一台机床,生产包装机械配件,从而拉开了连镇包装机械行业发展的序幕。目前,连镇拥有200多家包装机械生产企业,生产份额占到全国的60%,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
河北电台新闻频道副总监孙立宏(图中)、记者牛作交(图右)在包装机械展现场采访东光县包装机械产业区管委会主任祃高源(图左)。王美中 摄
大运河伴随着连镇流淌了700多年,大运河商贸传统也造就了连镇人的开放与大气。中国东光纸箱机械国际博览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从最初的四十多家参展商,到今年刚刚结束的第八届二百多家企业参展,在小小连镇举办的展会已经成为全国同行业第二大专业展,连镇的包装机械行业标准也成为了行业的引领者。
东光县包装机械产业区管委会主任祃高源:“在全国属第二,第一是上海,专业展会。”
记者:“你们现在定的这个东光包装机械行业标准……”
祃高源:“就是河北省的,河北省包装机械检测中心就在这。”
(河北电台记者魏燕智、孙立宏、王美中、牛作交、冯晔,沧州台记者张景龙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