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三千义乌兵 世代守长城
抚宁县董家口长城距离长城起点30公里,是山海关的北翼要塞,当年戚继光带领三千义乌兵守长城、保家国,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如今他们的后人依旧守着长城,并依托长城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游、长城游。
董家口长城。魏娜 摄
“这就是桲椤叶饼,这是桲椤叶,这里面是玉米淀粉。我们小时候家里大人都给做这个吃,都特喜欢。”
来到长城脚下的抚宁县董家口村,这桲椤叶饼不能不吃。农家乐老板娘苗大姐端出了一盘做好的桲椤叶饼,清香透亮,游客们品尝后赞不绝口。
记者:“您吃过桲椤叶饼么?”
游客1:“吃过!好吃!挺香的呗!”
记者:“是不是在别的地方没见过啊?”
游客1:“没有!”
游客2:“在这边就属于特色了!”
桲椤叶饼外形和饺子相似,不同之处是用当地的饽椤树叶和玉米淀粉包裹肉馅。村民张鹤珊告诉记者,关于桲椤叶饼来历,要追溯到明朝戚继光率领三千义乌兵镇守长城时。
张鹤珊:吃饭那个人没有碗筷,拿叶子包了后觉得今天的饭有种特别的香味,送饭的大师傅在回去的路上特意采了一个叶子,之后经过3年的研究,研究成了桲椤叶饼,在明朝的长城沿线特别受士兵欢迎!
河北电台副台长王勇(左二)与记者安鹏(左一)在董家口长城敌楼上采访长城保护员张鹤珊。徐树春 摄
董家口长城修建于明初1381年,明中期以后,蓟门一带边患频发,戚继光奉命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因为有过在南方抗倭的经历,戚继光相中了骁勇善战的义乌兵。
河北电台副台长王勇(图左)和河北电台驻石家庄记者站站长樊志军(图右)在董家口长城采访。徐树春 摄
此后,义乌兵就肩负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在长城脚下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他们用姓氏为敌楼命名,就有了骆家楼、吴家楼、李家楼等。董家口就这样成了一个典型的明代守城将士后代居住的村庄,义乌兵后裔张鹤珊告诉记者,一辈辈老人故去,但一代代后入却始终没有改变上一辈留下来的老传统,“逛楼”是他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
张鹤珊:“这逛楼是一种习俗,守边关的时候你不可能去那家串门对吧,只有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平常不能去的咱们一次要走,从我张家楼开始,我上王家楼看一看,我张王两家再去李家楼看看,就是走一楼增加一户,一上午如果走十个楼就达到十户人。而且到每个楼里去都要准备水果,小孩要吃桃仁、黑豆,所以小孩都盼着这一天。逛完了之后再去祖先坟上看看,要祭祖。”
董家口长城上的敌楼。徐树春 摄
董家口长城全长8.9公里,山势起伏, 雄伟壮观。共有31座敌楼, 14座烽火台,3座关堡。这里历史风貌的保持完好程度是国内少见的,其中几座敌台入口的石券门上的造型雕刻是典型的闽南风格,为国内仅有。
望着身后的吴家楼,义乌兵后裔吴玉久感慨地说,由于信息闭塞,发展滞后,村民们对长城习以为常,并不珍惜。如今村民认识到了董家口长城的价值,自觉的爱惜、保护。
吴玉久:“我去别的楼感觉就不一样,就到吴家楼去感到亲切,因为血统关系吧,我老吴家在这里住过。那时候都是马马虎虎,现在这不允许拆!现在不用你说他,让他拆都不拆了!”
从董家口长城敌楼望向远山。魏娜 摄
董家口村党支部书记孙振新同样是义乌兵后裔,他号召村民守护长城,保护长城,同时也依托长城旅游资源,带领乡亲们成立了董家口长城旅游公司,走上了一条保护、开发长城的路子。
孙振新:“我小的时候说心里话,我们村里来个自行车都没有,97年98年那会还走河道呢,那时候咱农村人玩就是去城里,谁也没想过城里人会来农村玩啊!”
城里人来这里游玩,除了必点的桲椤叶饼,都愿意品尝董家口烤全羊,孙振新告诉我们,去年村里一共消费了一万六千只烤全羊。
孙振新:“最好的饭店年纯利润能达到50万以上有那么两三家, 一只羊按15个人算,你这一万六千只羊得带来多少人的消费啊,这里面含了一部分啥呢,没开饭店的人卖土特产,我们山上采中草药都可以卖钱。”
董家口第一家烤全羊农家乐的老板娘苗淑丽告诉记者,现在一年四季家里都有客人,每天都能烤四五只羊,全家人忙得团团转,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河北电台记者安鹏(左二)正在观看董家口烤羊的烤制过程。徐树春 摄
苗淑丽:“五一我接待过200多人,就一天!”
记者:“那能住下这么多人么?”
苗淑丽:“我可以安排到别的饭店住,我们这里吃。”
记者:“都是奔着您的烤全羊来的!”
苗淑丽:“对啊!五一三天假,每天都是三十多桌。”
记者:“您这收入和之前没开农家乐有多大区别?”
苗淑丽:“那区别大了,现在开农家乐比在市里打工都强。”
(河北电台记者王勇、徐树春、樊志军、安鹏、魏娜,秦皇岛台记者马维军、王振军、汪晨、付玉滨、张喜军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