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小举措织就民生安全网
高邑县仓房村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近几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这个古村不仅没有落伍,更创造了连续60年未发生刑事案件的纪录。
其实,像仓房村这样的“平安村”在高邑县并不鲜见。自2003年以来,这个位于石家庄市最南端的小县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群体性事件和恶性刑事案件,有73个村未发生刑事案件,占农村总数的68.2%;有59个村未发生信访事件,占农村总数的55.1%。这得益于该县把平安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采取了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等一系列措施,真正实现了“小县大平安”,连续三年被评为石家庄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
法治文化心中扎根
“从1954年新中国颁布第一部宪法起,直到现在,我们村60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在仓房村党支部书记庞忠现的记忆里,几十年的时间,仓房村由贫穷逐渐走向富裕,村民的生活和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村子里的文化传承。
“孝父母,睦乡邻;严律己,宽待人;遇纷争,能让人。”说起仓房村的《村民道德三字经》,几岁的孩子都能背上几句。仓房村自古民风淳朴,崇儒重文,村落历史文化得以精心保护,走在村子里处处都能感受到和气致祥的浓浓氛围。
仓房村的主街道上有一条长400米的文化墙,墙上内容涵盖了村史、孝道、文明、爱国、敬业、互助等丰富内容,尤其显著的是通俗易懂的法治警句,图文并茂,寓意深刻。而像这样的文化墙、法治长廊,几乎已成为高邑县所有村子的标配。仓房村现有大型规模建陶企业8家,400多名村民除了种地还在企业做工,外来务工人员达100多人,但从来没有发生过欺负外乡人、产生经营纠纷的事情。
针对“办事不依法、遇事不找法、解决问题不用法、化解矛盾不靠法”等问题,高邑县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活动,在农村建起不同特色的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定期举办法治文艺演出和法律培训。同时,该县在平安建设中注重对群众在道德层面进行教育和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村规民约有效结合,广泛开展了“高邑英才”“高邑好人”“十大孝星”等评选及“文明新风进乡村”等活动,通过信念教育、典型塑造、榜样引领,让遵纪守法、择善而从在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