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限客”需少一些偏见 多一些理解
春季,各大高校又迎来游客参观高峰期,一些名校甚至变成旅游必去“景点”,不少学校为应对这一情况被迫采取“限客”措施。(4月12日中国新闻网)
大学有书香气,历史的积淀使之成为著名的风景,不仅有浓厚的人文,历史悠久的建筑,更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引来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于各高校环境考察、欣赏的要求。
“高校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惊扰了校园的宁静,各家高校限制客流,甚至不允许社会人员进入的做法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如果限制客流或者拒绝进入是教条的话,也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面对高校和社会公众的各执一词,换位思考一下,无论是校方的解释还是社会公众的诉求都是合理和正当的。而且笔者认为校园开放或禁入并非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在开放与否方面,必须做到兼而顾之,少一些情绪化的偏见,而多一些基于共识的理解与宽容,最大限度的实现校园和社会的和谐。
大学校园作为公共资源,理应为公众所共享。公众资源也有必要的承载量,何况大学校园承载的是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知识创造、社会服务等特定的功能,而满足游客或者市民的参观和游玩,只是其附加功能。那么这种附加功能的实现,就不能对主要功能带来干扰,更不能以牺牲主体功能为代价,否则就是一种本末倒置。
笔者认为大学不应当有有形或者无形的围墙,开放本身就是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和影响。高校首先应该明确,基本原则是应该开放,正常情况下,学校应尽量保持开放属性,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一些公共资源都应当与公众共享。不能拿特殊时期作为一种理由不开放校园,任何时候都应该开放,特殊情况特殊管理,进行疏导和控制流量。而在特殊情况下,采取任何一种措施以保证正常秩序是没有问题的。
其次,高校的资源作为社会公共资源,本就应该向社会开放,政府部门和高校,都在推进高校资源向社会的开放工作,包括校内公共草坪、图书馆、实验室开放。推进高校开放,既让高校的公共资源向社会辐射,又可以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学校管理者面对校园安全隐患增加、破坏学校秩序、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增加管理成本的情况,学校也应当加强对社会人员的管理,为维护校园安全秩序,必要时采取一定限制、管理措施,保证学生正常的生活,同时校外人员也应当遵守相关规范。
满足公众对高校校园开放的社会需求的同时,解决因校园开放而产生的社会问题,是横亘在高校与民众间的主要问题。那么游客就应该从自身做起,为维护良好的校园环境而检点自己的行为。只有当公众素质得到了提高,建立一种常态和稳定的游客数量,那么“限客”才不会成为折衷之法。所以公众游客必须严格遵守校园管理制度,争当文明游客。这样既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环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游客越界游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