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出招促毕业生就业 企业志愿者成导师

20.08.2015  17:07

  7月30日,教育部召开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座谈会,50所年度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及部分省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坚持改革导向、基层导向、创业导向和服务导向,不断探索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长效机制,在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重要导向作用,探索实践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做法。

  就业工作不是事务性工作,而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关乎学生、高校及国家发展。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扎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和指导,引导学生在重点行业、领域、单位扎根基层、干事创业,值得关注和思考。

   全程指导

   第一第二课堂相结合

  2014年4月27日下午,一场激烈生动的模拟面试在天津大学25楼A区512如火如荼地进行。此次模拟面试是天津大学“助力翱翔”系列活动中事业启航课程的第三节课,来自宝洁、三星、强生、亚马逊等11家企业的志愿者作为导师,与55名天津大学学子“面对面”交流。

  “助力翱翔”是天津大学第二课堂品牌教育活动之一,学校通过“与名企高管面对面”、校友论坛等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需求,熟悉求职应聘流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此外,学校还建立职业发展咨询室,邀请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学校领导、就业指导教师、企业HR担任咨询师,从发展规划、就业政策、求职心理、求职准备等多角度为学生做好咨询辅导。

  “学校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将就业教育贯穿大学全过程,并成立就业指导课教研室,不断完善课程内容,提高授课质量。”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新生入学后,特别安排了大学生活规划教育,启发学生思考大学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还面向大一、大三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择业指导》两门必修课,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特质和社会需求,做好生涯规划。

  不止天津大学,就业课程“全程化”已成为众多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益经验。对外经贸大学自2008年起在本科生中开设《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2015年扩大课程覆盖面,于春季学期面向研究生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为学生提供生涯辅导和求职技能锻炼;首都师范大学就业中心将网络服务—体验式课程—职业素质训练相结合,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全年完成24个班次、覆盖260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

  许多高校结合就业教育,推进“门诊式一对一就业咨询”。通过为学生提供符合个性发展需要的职业生涯指导和规划,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对外经贸大学为例,学校首批共聘请校内24名老师担任“门诊式职业规划咨询师”,本学年就为学生提供咨询127人次。

  清华大学将“就业指导中心”更名为“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的深化与发展。在时间维度上,职业发展体现了贯穿招生咨询、在校培养、就业选择直至毕业后“扶上马、送一程、关怀一生”等全过程、全周期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发展广度上,职业发展内涵更为广泛和完整,既包含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探索、生涯规划和道路选择等多方面内容,又涵盖了海外留学、职场就业及创新创业等多元化的方向。

  “然而,一对一就业咨询面临的覆盖面小、师资匮乏等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注意。”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指出。

   心系基层

   政策激励动态管理

  “人不应只是奋斗和前进的人,更应成为一个好奇和探索的人,我愿意投入到最平凡的事业中去。”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杨骏东响应号召,远赴新疆阿克苏地区从事基层公务员工作。

  南开大学编制《南开大学赴西部基层学子风采录》,并在就业信息网和微信平台定期推送南开学子赴西部基层就业典型事迹。“做出突出成就的毕业生是在校生最好的样板,我校已经把校友在基层成才的典型事迹编辑成书、制作成纪实录像。”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岳森介绍。

  对外经贸大学则从2009年起设立“求是奖”,表彰赴西部、基层、艰苦地区和重点单位的优秀毕业生,激励学生把自身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近5年来,共计450余名毕业生获此奖励。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共有155名毕业生赴基层及西部建功立业。

  “学校注重加强对基层就业毕业生的长期关注和支持。学校就业中心前往顺义区与龙湾屯村官党支部交流座谈,了解村官工作、生活现状及需求;建立毕业生村官飞信群,搭建与基层就业校友联络纽带,力求为毕业生提供后续支持与服务。”首都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

  就业困难群体也是高校需要关注的重点。“我校为经济困难生、少数民族学生、求职困难女生和残疾学生等毕业生群体建立求职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发动各类资源为他们提供一对一帮扶和就业推荐;为2014、2015届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共资助人数497人。”南开大学负责人介绍。

   搭建平台

   “互联网+”支新招

  不久前,云南昆明学院校长何华在毕业典礼上向4500名师生宣布淘宝“昆明学院人才店”成立,首批65名优秀毕业生上架成为“宝贝”,等待用人单位“下单”。在店铺中,毕业生通过做化学实验、调酒、唱歌等方式展示自我,还根据个人专业和技能特长分属不同的类别:“一带一路型”“制造2025型”“互联网+型”和“集合精英型”。

  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像昆明学院一样“开开脑洞、尝试新招”。

  今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联合成立“北京理工大学——航天科工科技创新俱乐部”,协助航天科工集团举办了首届“航天科工杯”大学生科技竞赛,并与航天六院联合举办了北理工首届“水火箭”大赛。目前,俱乐部已成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人才选拔和文化传播基地,推进了校企对接。

  南开大学实施“灯塔计划”,与知名企业、地方政府和专业社会机构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基地,“从2015年4月建设方案下发至今,我校已聘请学生职业发展导师64人、创业实践导师11人,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开发基地20个。预计在2017年5月完成南开大学智库信息化建设。”学校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