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活力需要创新管理——山西省高校代表呼吁进一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
■科体改革进行时
国家关于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的改革正在大刀阔斧地推进中,但在地方实施层面,仍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人们深入关注。7月20日,山西省政府召开“贯彻落实全省科技创新推进大会座谈会”,来自高等院校的代表呼吁,进一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推动已有的改革成果尽快落地。
竞争有余,稳定不足,不利于科研人员搞研究
山西省农科院院长刘惠民说:“我院每年科研经费约1.2亿元,但能够自主决定研究内容的科研经费仅800多万元,90%以上的科研经费来源于竞争性研究课题,自主选题立项能力受限,导致科研与生产脱节,短平快项目多,难以实现重大突破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当前科研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山西省农科院是省政府直属的公益型科研事业单位,下设21个专业研究所、5个研究中心和3个农业试验站,分布在山西9个地市。全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048人。在高级科技人才中,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6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81人,是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刘惠民说,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目前,科研项目管理总的来说是竞争有余,稳定不足。科技人员每年大多围绕《指南》选题研究,研究方向和内容随《指南》项目要求摇摆,科研团队随项目起始聚散,人才评价以成果和论文数量论英雄,这样很难形成研究积累、知识产权和重大突破,很难让科研人员沉下心来认真坚持搞研究。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缺乏合理模式,奖励难兑现
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吕明说:“体制机制创新了,自然而然就能激发活力、调动积极性,就能实现科技创新进而驱动发展。但目前,体制的创新方面如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空间不大,亟待政府层面予以政策支持。”
他说,当前,科研经费管理中,采取横向项目经费用纵向项目经费管理的模式、纵向经费用“三公经费”的管理模式,而没有从科研开发的需求考虑经费管理,没有从研发的自身规律考虑经费管理,极大地影响和阻滞着高校科研行动,影响着高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作用的发挥。
刘惠民说:“省财政对公益类科研事业机构的资金有严格的限制,导致一些必要的奖励政策无法兑现。这样下去,有可能挫伤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中北大学校长刘有智说,目前各部门对横向科研在经费管理上制度缺失,没有专门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而各高校自行制定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又不被行政管理部门认可。财政、审计部门都把横向科研经费纳入学校事业经费统一管理,采取了和纵向科研经费同样的管理标准,没有考虑到横向科研的特殊性,导致横向科研经常遇到阻力。
学习国外经验,从科研自身规律出发深化改革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刘惠民说,国外经济管理学者通过对农业科研投资的跟踪研究,认为稳定性课题经费占科研总投资的70%的结构是最佳的。“我们的总体设想是,设立自主创新专项,建立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的选题立项机制,以及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经费支持机制。重点支持我院开展自主创新,构建与山西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相匹配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
吕明说,建议创造相对宽松的政策条件,从而有效地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就本地区而言,一是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充分考虑科学研究自身的探索性和无法准确预算等特点,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经费使用自主权,结余经费用于后续研究,不要简单化地回收;二是高校的学术交流、合作办学出国费用不应列入“三公”经费管理范畴,由高校根据自身对外交流合作实际严格控制,尤其是科研项目经费出国绝不应受限,以进一步促进山西与国外科研院所的项目合作和学术交流,提高山西高等教育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刘有智说,建议山西出台专门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范相关管理流程,建立区别于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具有适度弹性的、充分尊重出资单位意愿的横向科研财务机制,以提高科研人员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