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高新区人少医院多 区外居民赶来就医
(原标题:优化城市基础设施)
加快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是高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新区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工程,持续加大投入,提升区域承载能力,区内企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大力推进公建配套
一条条道路打通的不仅是城市交通脉络,更会直接盘活一个区域。但仅限于此还远远不够,真正使这个区域复苏并焕发出勃勃生机,还需要供水、供电、供气等配套管网设施,它们好比动脉下的各种毛细血管,是这个区域复活的微动力。
南郄马村位于高新区东南,2009年划入高新区托管范围,新修建的贯通栾城、高新区、正定新区的双向八车道的太行大街直接从该村边穿过,虽然与外界只一街之遥,但村民的生活方式却落后很多年,长期以来还是依靠煤火做饭、取暖。为提升村民生活质量,高新区以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为契机,在重点村推行“煤改气”工程,南郄马村率先在全区完成整改目标。清洁的天然气让村民告别了祖祖辈辈的烟熏火燎。
南郄马村只是一个缩影。据统计,今年以来高新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300万元,其中6个省重点村已投入资金3429万元。全区燃气供应能力进一步提高,敷设市政燃气管网2.5公里,增加居民用户6772户、公福用户3户,工业用户3户,建设加气站1座,日加气能力提高1万立方米。共新建供水管网5.2公里;新建供热管网1.5公里;建设完成西小街、湘江道东延等五条区间道路照明设施,共安装照明灯杆127根,照明灯具163盏,铺设地埋电缆6500米,为周边居民出行提供极大便利。
进入今年下半年,高新区将供热保障提升工程纳上日程,加快推进供热管网建设工程,以确保新建住宅项目按时正常供热。强力推进供热替代及改造工程,实施热源替代工程,优化全区供热一级管网布局,提升供热平衡和稳定性,并将对老旧小区换热站、供热管网实施改造。
优化基本生活设施
有家才能安心。为使广大居民和创业者在高新区安居乐业,高新区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形成全区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新格局,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今年,石家庄一中东校区高考创历史最好成绩。正在建设中的高新区外国语学校规划用地45余亩,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将配备国内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建设1000兆校园网。同时,学校国际交流能力不断增强。师大附中高新校区与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德国帕德伯恩大学、韩国又松大学等国际知名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拓宽了国际化教学新领域。
在医疗设施配套上,省二院、省三院、省四院以及市妇产医院都在高新区设立了分院,这吸引了并不在高新区居住的老李,前两天血压升高想输两天液,跑了好几家医院均一床难求。无奈之下来了高新区就诊,没想到很快就住了院,出院后的他高兴地说,高新区的就诊条件这么好,以后就定点在这里看病了。像老李这样专门来高新区就医的人并不在少数。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区内的居民不出区就可以得到全面专业的医疗服务,即使罹患重病急症,也可以得到良好的医治。除大型医院外,高新区还建立起了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社区医疗服务站更强调优质服务暖人心,为社区居民提供贴心的就医环境,及时为患者排忧解难。高新区长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正在争创国家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信将会对全区社区医疗服务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
目前,高新区城市、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95%和82%以上;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分别达到65%和67%;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到95%以上,疫苗接种率达到99%以上。
多元体制强力保障
高新区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和投入。据高新区路网专项规划,仅近三年全区路网体系建设总投资达36.4亿元,而依靠高新区自有财力是远远无法实现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功能设施建设事关高新区发展大局和区内居民的切身利益。怎么办?必须首先解决人和钱的问题。
人是一切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为建立一支创业干事的队伍,高新区建立了组织领导机制,确立了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的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明确责任,强化督察,严格考核,形成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合力。
为解决资金问题,经过客观研判形势,高新区一方面积极做好对上争取工作,利用国家有关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打破部门职责壁垒,由建设、经发、环保、国土、规划组成公关小组,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另一方面,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倡导建立政府引导,企业、银行、个人和民营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投融资体制,为高新区配套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经过积极争取,高新区已取得国家开发银行批准授信贷款额度11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