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峙英 棉花育种领军人

05.11.2015  10:47

马峙英

马峙英,河北新乐人,农学博士,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华北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北省棉花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马峙英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高端人才支持计划”专家、“巨人计划”的“棉花品种与产业化创新团队领军人才”,被聘为“河北省棉花育种首席专家”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项目区首席专家”,带领团队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审定棉花新品种11个。

创新方法,选育抗病新品种

研究发现了我国黄萎病重病区河北落叶型菌系,明确了强、中等致病力菌系是主要分布类型,揭示了陆地棉品种田间抗黄萎病表现规律及5种抗病类型,一些陆地棉品种的抗病性由2个显性互补基因控制,不同海岛棉的抗性均由显性单基因控制且等位,为病圃建设、亲本选配、后代鉴定与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鉴定筛选出一批棉花特色种质和优异种质,并首次建立了DNA指纹图谱,构建了优异种质数据库,创制了海岛棉基因向陆地棉渐渗的抗病优质新材料、转无花果曲霉PhyA棉花磷高效利用新种质、转农杆菌IaaM棉花高衣分新品系,为育种提供了新资源。

创立了“塑钵注菌液”抗性鉴定法,发现与抗性连锁的POX生化标记和SSR分子标记以及一些棉纤维品质QTL,创建了性状快速转育的“棉花当地一年多代育种技术”,建立了“高起点选择亲本,复合杂交配组,多菌系鉴定、标记辅助选择抗病性,多点多环境全生育期动态综合选择优良性状,多生态类型区鉴定适应性”的抗病品种选育方法,为现代育种增添了新技术;针对“抗性与丰产性和纤维品质存在负相关、品种综合性状改良难度大”的问题,不断进行理论和技术创新,突破了抗性与产量和品质负相关,育成审定抗病虫的高产、优质、低酚等11个不同类型棉花新品种,被列为农业开发科技推广和适宜棉区生产主推品种。其中农大棉6、7、8、9号被列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农大棉6号、9号、601分别被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抗虫杂交棉新品种育繁推及产业化”和“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在冀、鲁、豫、晋、津、新等适宜棉区应用。农大棉7号是2012年农业部发布的重大育种成果“主要作物推广面积排名前10位品种”。

明确机制,克隆抗病新基因

提出并建立了大基因组作物BAC文库non-gridded新方法,构建了抗病优质海岛棉BAC文库,促进了分子生物学研究;构建了包含23126个unigene的海岛棉基因文库,挖掘出参与抗黄萎病的重要代谢路径,明确了固有防卫是海岛棉主要抗病机制;开拓陆、海分离群体纤维强度基因表达谱研究,发现6种纤维次生壁加厚期转录本类型,明确了纤维强度相关基因参与的代谢路径;克隆了一批抗病、优质相关基因,明确了部分基因的作用机制,揭示了棉花PAO基因通过调节植物体内Spm和Camalexin提高抗性;发现UXS3是纤维发育非纤维素形成的关键酶,FLA5是纤维次生壁加厚期的关键基因;同等贡献第一作者完成A组亚洲棉、AD组陆地棉全基因组测序,奠定了棉花基因组育种基础。

因地制宜,创建丰产新体系

组织多学科团队,针对海河平原生产限制因素,提出高产节水并重、资源利用高效、农机农艺结合新策略,按照攻关田、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模式,开展小麦玉米大面积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在光温资源高效利用、节水节肥、农艺农机配套和丰产高效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创新成果,有力支撑了海河平原小麦玉米连年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