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36次学科论坛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
5月19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36次学科论坛在我校召开。本次会议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宣传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宣传协同创新中心主办,河北省马克思主义学会、河北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协办,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来自河北省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教育厅等部门的领导,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6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河北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网等新闻媒体代表共160余人出席。
开幕式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李素霞教授主持,我校党委常委张士欢,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钰民,河北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副巡视员吕新斌先后致辞。
张士欢指出,河北师范大学具有悠久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基因,学校起源于1902年创建于北京的顺天府学堂和1906年创建于天津的北洋女师范学堂。他强调,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此次会议在此背景下召开,无论是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学科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顾钰民表示,5月2日,习近平与北大师生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5月5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上发表重要讲话。此次会议在这两次会议之后非常有意义。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正是此次研讨会召开的宗旨。
吕新斌指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他表示,河北有“三个走来”: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泥河湾遗址是东方最早人类活动的见证),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涿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的热土。
大会发言中,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雷声,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树荫,中国西柏坡精神研究院副院长、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玉平,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侯衍社,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解丽霞,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梅景辉,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教授林美卿,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赵付科,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钰民,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根山,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树宏,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张二芳,安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董玉节,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洪森等学者围绕“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规律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创新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意识形态研究”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发展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分组讨论中,学者们围绕《共产党宣言》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唯物主义和大数据视域下的意识形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等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
本次会议将对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研究、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挥积极作用。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编辑:网络新闻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