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贡献

06.02.2015  16:11

  吴潜涛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民情和党情,破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创造人民群众追求的美满幸福生活;必须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适应时代的呼唤,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促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武装群众头脑,增强创新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不断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教育 引导群众。概括地说,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为广大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创造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征程中,习近平同志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讲透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哲理,用富有民族性、时代性的思维破解了马克思主义遇到的时代难题。

  习近平同志的系列讲话精神,体现了理论的逻辑魅力和语言的神奇力量的统一。一方面,他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他转换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人们日常实际生活的“无缝”衔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由衷“点赞”。

  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历程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铸就的特殊品格,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完善发展。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突出彰显了它的“中国化”品格;改革开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突出彰显了它的“时代化”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主要彰显了它的“大众化”品格。因此可以说,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里程碑式的伟大贡献,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品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向青年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社会主义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重任。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三贴近”原则,进一步完善教材体系,实现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换,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担当和光荣使命。我们既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及时准确地融入教材和课堂讲授之中,还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榜样,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转换方面下功夫,学会用通俗易懂的百姓语言讲好马克思主义故事,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话语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首先,要有“接地气”的问题意识。语言的神奇力量,归根结底源于其蕴含思想的博大精深。习近平同志朴实无华的讲话,之所以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就是因为它涉及的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我们只有勇于直面问题,想透、讲透了大学生的思想聚焦点,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其次,要深入社会实际,深入学生生活,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掌握群众的语言,仅靠读书是学不来的,必须在群众实践活动中接受熏陶洗礼。我们只有秉持教书育人理念,善于同学生交朋友,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语言风格,才能真正学会用大学生常挂“嘴边”的话,用大学生熟知的身边事,有感召力地讲明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人生“总开关”的奥秘。

  最后,要丰富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理论讲授的系统性。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和“”。我们既要认真梳理、深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那些超越时空的价值理念,又要深谙中国先哲的格言警句,并把这些文化元素融汇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讲解之中,使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根深叶茂、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