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爸爸”马乐:为了181个孤儿

15.07.2014  18:17

海归爸爸”马乐:为了181个孤儿

  2013年9月,33岁的河南小伙马乐放弃澳大利亚百万年薪,变卖掉家产,带着妻儿举家回国,接手父亲创办的唐河县正昌儿童福利学校,做起了现有的181名孤儿的“海归爸爸”。

  近一年来,马乐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为了181个孤儿,东奔西走,苦不堪言。但他不打算放弃。因为这些曾经让父亲牵肠挂肚的孤残儿童,如今已经成为了他决心守护的责任,无法割舍,更不忍放弃。

  父亲突然离世,181名孤儿难分舍

  马乐的父亲马守政,是唐河县有名的“大好人”。从2003年起,身为河南省谢岗实验学校董事长的马守政开始陆续免费接收孤儿,2010年,他和当地民政部门共同努力,创建了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民办封闭式全日制寄宿学校--唐河县正昌儿童福利学校。10年来,学校累计免费收养孤儿198人,除去逐年毕业的,如今学校里还有181名孤儿。

  父亲最初接收孤儿时,马乐还是个少年。但从那时候起,他就对父亲所做的事业感到骄傲。后来,马乐考上大学,到上海工作,又与妻子移民到了澳大利亚。这些年里时而听闻父亲讲起孤儿的生活,马乐明白父亲的忧心与牵挂,所以移民后他每年都坚持寄钱补给学校,先后汇给父亲约130万元用于学校建设和孤儿教育。

  然而,2013年,在澳洲安居乐业的马乐遭遇了人生前所未有的重击。“父亲7月份检查出有胰腺癌,9月份就去世了,对我来说很突然。

  而真正陪伴在父亲病床旁,他才逐渐感受到父亲对学校孤儿们倾尽全副身心的投入--父亲的整颗心都给了孩子们。他可以清楚地记得每个孤儿的生日和每个残疾孩子的病情,却记不得自己一年仅一次的体检。

  “一直到临走,父亲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学校里那群无父无母的孩子。”马乐说,“父亲一直念叨:‘我这一走,要是没人管他们了,可咋办?’

  生命的最后2个月,马守政一遍遍地向马乐交代每个孩子的情况,哪些孩子快生日了,哪些孩子要做身体检查了,还有哪些孩子得按时吃药……他说,这些孩子好不容易才有了一个家,可不能再让他们流落街头了。

  在父亲的病床前,马乐看出了父亲最大的牵挂是对孩子的不舍与担忧。他含泪答应父亲,不管怎样,都不会让这181个孩子的“”散了。

  马守政在与孩子们亲切的交谈

  放弃百万年薪,“海归爸爸”撑起孤儿的“

  去年9月12日,带着对198名在校孤残儿童无限的爱,年仅58岁的马守政因病离开了人世。

  孤儿们失去了最亲爱的“马爷爷”,学校的运行更是难以为继。尽管曾有对父亲的承诺在先,但现实问题仍然难以跨越:是把学校转手出去、重返澳洲的舒适生活,还是留下来继承父亲遗愿、做孤儿们的“新爸爸”?马乐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

  原本,马乐在墨尔本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妻子则是墨尔本医院的注册护士长,两人年薪上百万,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三岁半的大儿子与刚一岁大的小儿子的到来,更使这个幸福家庭令人艳羡。

  “我和妻子在澳洲的年薪超过百万元,说实话,面对抉择我曾犹豫过。”马乐说:“可一想到父亲为这群孩子的付出,也为了保住父亲艰难建立起来的家,我决定回来,我想让父亲走得心安。

  这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决定。妻子更倾向在澳洲生活,工作伙伴也劝他不要一时冲动。但最后他还是说服妻子辞去工作、变卖家产,从墨尔本回到了唐河县。

  从此,马乐也像自己的父亲一样投入到了学校的工作当中,全权负责181名孤儿的学习和生活。孩子们对父亲的怀念他看在眼里,马乐不断告诉自己: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可以想象,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澳洲有着一份辉煌的事业,一个美满的家庭,却要变卖了家产,远涉重洋,回到清贫的家乡,接受一份没有回报的事业。这样的选择在不少人看来难以理解。可马乐的这个决定让与马守政共事多年的白老师感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马校长苦撑了10年,巨大的资金缺口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显得苍老。”白老师说,自从马乐在澳大利亚工作后,每年都坚持寄钱补给学校,“其实,马乐的心早就和老校长一样,都放在这些孩子身上了。

  此番回国,为了让马乐专心接手学校的工作,妻子带着两个孩子住到了娘家温州。对此,马乐有些愧疚,花费那么多精力在别的孩子身上,却不能陪着自己的孩子一起成长。“我就告诉自己,我不仅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也是这181个孤儿的爸爸。

  “海归爸爸”撑起孤儿的“

  东奔西走不停息:为了181个孤儿

  开始学校的工作之后,马乐才发现,父亲未竟的事业没有那么容易:到各地慈善机构申请爱心救助、为患病孤儿联系医院、到民政局为孤儿申办低保、协调孤儿们过冬的棉被……既要接手外联工作,又要学习内部管理,事事都是挑战。而更揪心的是,他无时无刻不在为学校的资金缺口发愁。

  “帮助孤儿,一方面靠的是政府补助,另一方面靠的是谢岗实验学校的盈利资金。”马乐说,按照每名孤儿一年的教育和生活费用共6000元来算,181个人就是100多万元。如今辞去工作的马乐已无其他收入来源。

  眼前的困难可想而知,更何况学校还有很多肢残、白化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的病患孤儿需要资金救治。马乐想,不管为了孩子们的现在还是未来,自己终究都要闯出一条路来,因为“不能丢下孩子”。

  如今,马乐总要频繁地往返于北京、郑州、唐河之间,一方面为患病孤儿联络医院,一方面向相关慈善协会为181名孤儿申请爱心援助。

  “马守政去世后,他的儿子突然接手工作,承担着很大的压力,包括资金方面的压力。”唐河县民政局一徐姓副局长说,现在当地相关部门对该校十分重视,正在努力协调,计划把这些孩子纳入城市居民低保范围。

  一年之间,马乐的生活发生着剧变,可也正如他曾说的那样,只有回家才能睡得安稳。

  尽管现在孤儿们的生活条件还极其有限,但曾与他们交流过的人都能感到,这些从小无父无母的孩子开朗、独立、不怯懦。

  

  校长马乐不威严,孩子们愿意和他一起玩游戏

  忙碌之余,马乐会与孩子们一起打乒乓球,玩老鹰捉小鸡。天真的孩子们嘻嘻哈哈地玩耍,笑声总能暂时抹去马乐的愁容。

  “说实话这一切对我都很难。但看看孩子们天真的笑脸,干净无辜的眼神,就有一种保护他们的使命感。在艰难的时候想到他们,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编辑整理:王海)

 

评论员文章

评论员:贾元熙

仁心流转铸大同

父亲办学收养孤儿,身患重病突然辞世,儿子放弃百万年薪,继承遗愿当上了181名孤儿的“海归爸爸”。当今天的很多人仍对老人倒地扶不扶心存疑虑时,马乐父子的这段故事却好像照进现实的一道曙光,显得格外醒目而且难得。

这对父子之所以令人动容,不仅在于儿子出人意料地放弃百万年薪而选择了守护孤儿的清苦生活;还在于父亲倾尽半生收养孤儿、竭虑办学的仁厚之心;更在于父子之间那份心愿与选择的汇聚,最终让他们完成了两代人救助、守护孤残儿童的大爱接力。

其实,探求这对父子触动人们心弦的价值力量,无不渗透出国人长久传承的质朴信仰。

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推及对他人之爱,正是渗透民族心性的仁爱之源。四年前,民办教育企业家马守政办起专门招收孤残儿童的福利学校,将自己对学生的专注继续投入到更加弱势的孤残儿童身上,爱人之心可谓其生命里灌注根本的德目,成为了一种溶于血液的品质。而本已和妻子、孩子在澳洲过上舒适生活的马乐,在亲睹父亲马守政弥留之际的牵挂后,几经纠缠最终决定回国接手学校,言语中虽说“想让父亲走得心安”,实则又是完成一轮“”心流转。

爱亲之谓仁。相比澳洲的百万年薪、富足舒适,马乐更放不下的是父亲的离去如此突然,以及即使生命逝去也仍放不下的181个孩子。仁者爱亲,对亲者所爱也往往一力承当。其实,自从马乐在澳大利亚工作后,每年都坚持寄钱补给学校。正如学校的白老师所言,“马乐的心早就和老校长一样,都放在这些孩子身上了。”爱人之心推己及人,这也许就是马乐从父亲那里继承的一份最大的价值认同。

可是,谁不愿选择更好的生活?相比优越的澳洲,马乐不是不曾犹豫。回家做一个孤残儿童福利学校的校长,显然不足以提供他最好的生活品质,但之所以仍选择了今天的路,于马乐而言,实则也脱不开另一份忠恕之德。

尽己为忠,包容为恕。接手福利学校意味着马乐夫妻俩失去了原有的收入,一家人难以时常团聚,还不得不四处募捐,担起孩子们大到生病就医小到吃饭穿衣的种种事务。非心存忠恕,即便是心理落差,也足够令生活难以为继。

其实,恰恰是马乐一家的坚守,让这个收留孤残儿童的学校得以存续,让181个孩子的“”不致散落。古人讲述大同世界时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事实上,尽管马乐放弃百万年薪做起孤儿们的“海归爸爸”仅仅是人们趋向大同的一屡微萌曙光,但却足以温暖人心,播撒更多阳光的种子,不断生长……

编辑: 石家庄新闻网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