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开幕 183项非遗文化项目亮相沧州
59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沧州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石同鼎带领弟子登台表演。 韩冰 摄
中新网沧州9月24日电(刘广和 崔涛)24日,“匠心华韵 运河传承 流动的文化——大运河非遗大展暨第六届京津冀非遗联展”活动在沧州市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举办。在此次活动中,183个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亮相。
黄骅麒麟舞、沧县狮舞、任丘大鼓等非遗项目展演。 韩冰 摄此次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业务指导,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沧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京津冀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承办。
吴桥老艺人表演中国传统戏法“三仙归洞”。 韩冰 摄此次活动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展示方式。线上活动主要分为直播现场、直播带货、直播寻访、云上展览等栏目,对非遗联展进行全方位展示,实现文旅产品推介和公共服务案例的结合。线下活动包括传统技艺类非遗展销、非遗传习体验、非遗美食品鉴、非遗题材摄影作品展、“河海相济、文武沧州”沧州六大文脉展等板块内容,汇集了京津冀三地的百余项特色非遗资源和精美作品。
在沧州文化艺术中心演出的非遗杂技诗剧《一船明月过沧州》充分展现沧州杂技的风采神韵。 韩冰 摄在京津冀非遗联展会场,59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沧州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石同鼎祖孙三代同场登台表演了六合刀、六合大枪和六合拳的武术套路,招式连贯,刚柔相济,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声。
“我希望通过这次展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六合拳、练习六合拳,将六合拳发扬光大,让六合拳走向世界。”石同鼎说。
在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庐”制作技艺的展台前,第五代传人周世珍正在向几名参观展览的观众介绍葫芦工艺品。 韩冰 摄来自北京的杨利平是北京扎燕风筝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向记者展示了扎燕风筝的各种样式和其中代表的寓意。“这个风筝上画了猫、蝴蝶和牡丹,取其谐音叫做‘耄耋富贵’,寓意年长者富贵吉祥、健康长寿。”杨利平说。
在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庐”制作技艺的展台前,第五代传人周世珍正在向几名参观展览的观众介绍葫芦工艺品的范制技艺。在这个展位上,用葫芦制作的茶盏、酒壶等日常生活用品吸引观众纷纷驻足。
北京扎燕风筝制作技艺。 韩冰 摄“‘葫芦庐’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了,我们主要传承的是范制葫芦技艺,就是以模具使葫芦依照人的意愿生长成形。我希望通过这次展演吸引更多人来了解这项技艺,学习这项技艺。”
此外,黄骅麒麟舞、沧县狮舞、任丘大鼓等非遗项目也在现场为观众献上精彩表演。同时,在沧州文化艺术中心演出的非遗杂技诗剧《一船明月过沧州》充分展现沧州杂技的风采神韵,用祖籍沧州的历史名人“纪晓岚”串联节目,探索性地将杂技、舞蹈及全息投影技术结合,将大运河文化呈现在观众眼前。(完)
编辑:【郝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