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保芳:一心追逐“阳光”
靳保芳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吴艳荣
19年前,当单晶硅生产前途不得而知时,当地处宁晋县的晶龙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土企业时,掌门人靳保芳却大胆而又高调地提出了“开发太阳能,造福全人类”的远景目标。
19年过去了,为了这个梦想,晶龙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靳保芳一刻都没有停止过追逐的脚步,带领晶龙从最初仅有3台单晶炉、十几个人的作坊式小厂,发展成为拥有32家控股和全资子公司、员工3万余名的国际高科技企业集团,建立起完整的“拉晶(多晶铸锭)-切片-电池-组件-光伏电站”产业链。
近日,从2014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大会上传来消息,晶龙集团名列第21位,较上年排名上升了4个位次。至此,晶龙已连续四年上榜全球新能源500强。
晶龙的太阳能事业蒸蒸日上,靳保芳却始终保持着追梦的激情:“太阳能是清洁能源,晶龙必须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上有所作为。”
“跨界”创业
靳保芳搞光伏,实际上是半路出家,用时髦的说法,是“跨界”。但是,追溯他创办晶龙的历程,你不得不感慨:对靳保芳来说,这是最成功的跨界;于晶龙而言,这是“最抢镜”的副业。
1984年3月,时任宁晋县农机局办公室主任、32岁的靳保芳主动请缨,调任县农机供应公司任经理。
“这可不是个‘美差’。”时隔多年,靳保芳至今仍清楚记得上任伊始的情景,职工迟到早退、无故旷工现象普遍,有的甚至在单位织毛衣、拆被褥、洗衣服。“当时是大锅饭,职工们工作没积极性,公司已到了亏损的边缘。”
改变这种局面,靳保芳开始了他从业历程中的第一次改革。在全县率先对县城第一门市部实行经营承包,并在全公司推行经营责任制。
改革的效果立竿见影。农机供应公司五个门市部和一个招待所实现了家家盈利,当年利润比上年翻番。到了1988年,公司全年利润48.2万元,是1983年的18倍,四项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农机供应二级企业标准。
但改革也给靳保芳本人带来了麻烦。农机公司第一门市部负责人年终奖拿到了1.06万元,职工得奖最少的也拿到了5000元!这很快成为爆炸性新闻。有人猜疑:部门经理都成了万元户,靳保芳还不知道拿了多少哩!结果组织上派人调查,反而查出来一个廉洁的典型,靳保芳没有多拿一分钱。
年轻的靳保芳成了县里的名人,经营管理的才能让人刮目相看,于是组织又压给了他更重的担子。
1992年春节前夕,靳保芳受命出任宁晋县电力局党委书记、局长。
与今天人人羡慕的“肥差”不同,当时的宁晋是全省有名的贫电县,农村人均用电量少得可怜。全县只有1座110千伏变电站,线损惊人,达46%(电力有12%-13%的线损属正常范围),缺电严重,3天中连两小时电都保证不了。县电力局账面上资金短缺,告状者多,县纪检委还派驻了工作组,是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
改变电力局人事、财务上的种种混乱局面,靳保芳首先在中层干部中“动刀子”。撤换了19名中层干部,提拔了5名德才兼备的中青年人才,精简了84人。果断结束了电力职工免费用电的历史,家家户户安电表,像普通用户一样付费用电,以减少用电浪费。
铁腕改革,却令自己和家人遭到炸弹的恐吓。1993年10月,有人用炸弹把靳保芳家的大门炸了一个大洞,以示对他实施改革的警告。这幕电影里才有的恐怖镜头,却在自己身边真实上演,爱人和孩子都吓坏了。“都说电力是‘电老虎’,玩老虎,怎能没风险?”事后,靳保芳这样安慰家人,也颇有自嘲的意味。
电力局改革完成了,可精简下来的人往哪里去?
靳保芳想着搞点副业安置他们,几经尝试,就有了晶龙集团的前身——晶隆半导体厂。2003年6月,随着国家电力系统实行副业改制,宁晋县电力局实施主副业剥离,由职工出资购买了晶隆厂的全部国有资产,改制组建了河北晶龙实业集团。此后不久,靳保芳卸任电力局长,专心经营这家他寄托了创业梦想的企业。
跨界创业,每次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尽管更多的人是因光伏认识了靳保芳,但靳保芳却将自己在农机供应公司、电力局、晶龙工作的经历并列为自己人生的三个关键阶段。这其中,改革创新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
在亲朋好友无不替他“不断折腾”捏把汗的同时,他们却又分明感觉到,靳保芳骨子里头求新求变的天性,让他似乎很享受这个“挽狂澜于既倒”的过程。而对于靳保芳而言,说每次“从头再来”的跨界从未进行过个人得失的考量,也并不现实。但最终是“干事创业”的激情超越了一切,推动着他一次次逆转面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