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见证百年荣光
资料图: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外景。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中新社北京6月28日电 题: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见证百年荣光
中新社记者 应妮
百年来,革命文物“浴火而生”,凝铸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
现如今,革命文物家底基本摸清,3.6万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00万件/套国有馆藏革命文物,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实物载体。
革命文物“活”起来
从天安门广场边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到奥林匹克公园旁刚刚落成开放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一幅幅照片,一张张手稿,一件件文物,一个个场景,让观众全景式重温过往历史;从上海黄浦区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到北京五四大街的北大红楼,“修旧如旧”重新复原的百年红色建筑文物,在繁华商业区中让红色基因深入城市肌理。
中国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司长刘洋表示,革命文物是红色文化的实物遗存,让革命文物“活”起来是革命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他介绍,一方面积极推动革命旧址的对外开放和展示,让广大观众在瞻仰革命旧址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活生生的革命历史,能够传承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现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中的革命文物有将近94%已经对外开放,但我们下一步还会继续推动宣传、文化、文物部门管理的革命文物保护单位逐步实现全面对外开放。
另一方面,不断提升纪念馆、展览馆的展示水平,策划推出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展览,特别是要适度、恰当运用一些科技手段,吸引年轻的观众,增强展览的代入感,比如有一些展览,把传统的展览方式和一些情景演出、情景再现结合起来,观众在观看展览时有很强的代入感,这种形式就非常新颖,增强了展览的效果,也增强了学习教育传播的效果。
“我们现在也在探索用年轻人比较喜欢、适应年轻人特点的传播方式,比如短视频的方式,云直播、云展览、H5的方式,都是比较受年轻人喜欢的。例如,百佳讲述人短视频在网上的点击量已经超过六千万人次,通过这些新颖的方式让我们传播的革命内容、红色基因活起来,让革命文物潮起来,更好地讲好党的故事、讲好革命故事、讲好新中国的故事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故事。”
据悉,革命文物展示传播作用彰显,全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超过1600家,革命文物展览陈列、传媒作品、宣教活动创新出彩。
革命文物“用”起来
“革命老区大多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我们文物部门非常有必要通过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来推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此前的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发布会上,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说。
他坦言,革命老区大多在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仍然不够发达。文物部门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过程中,特别注意把革命文物的保护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结合起来,因为当年革命老区的人民为了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今天,革命老区的人民为了保护这些革命文物,也付出了很多。
在延安和赣南两个试点,助力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方面成果显著。作为革命文物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地方,经过多年的努力,延安整体的革命旧址保护利用提升了很多,仅2019年去延安的游客就有7308万人次;2014年以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人民币(下同),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环境的改善、产业的发展和民众的增收,助力5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事实上,依托革命旧址、革命文物开展红色旅游的规模和热度全面攀升。2019年,中国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超过14亿人次,其中年轻人成为红色旅游热的生力军,红色旅游的收入超过4000亿元。不仅江西、湖南等一批贫困县村脱贫摘帽;近15年来,每年参与红色旅游的人数增长近10倍,依托革命文物发展红色旅游成为一些革命老区的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革命文物保护系统加强,重要革命旧址遗迹保护状况不断改善,全国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因地制宜探索连片保护、整体保护。
刘洋透露,“十四五”期间,中国国家文物局将会加强部门合作,在政策制度设计上进一步做一些探索,比如延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如何发挥政策优势,如何为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做示范性、引领性工作。“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关注,全社会力量投入到革命文物保护当中来,形成政府支持、全社会投入、齐抓共管的、良好的革命文物工作氛围和格局。”(完)
编辑:【郝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