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想创业就业 机会有的是(图)
昨天,市政府发布今年的十件实事,共36项,涉及“就业、住房、教育、医疗、交通、食安、养老、救困、助残、应急、环保”等基本民生。这些实事将给市民生活带来哪些利好?昨天,早报记者分兵多路,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到百姓家庭中走访,倾听他们讲述实事将给家庭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实事
1
促进城乡居民创业就业,推进“创新、创业、创客”工作,政策性扶持创业1万人、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3万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培训1.5万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
推进“三创”工作,重点打造创业街区10个、众创空间100家,集聚和服务创客5万名,丰富全市创新创业载体,壮大创客群体。
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1万人,技能培训帮扶1万人,通过发放就业补贴和社保补贴等措施帮扶城乡困难人员就业2万人,促进更多的城乡劳动者特别是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创业。
优先选择贫困群体中有劳动能力、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能够自主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农村劳动力,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完成新型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培训1.5万人,增强其创业就业能力,实现增产增收。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
代表委员声音
市政协委员张黛婕:
人才和企业提升吻合度“每年的市办实事中,都有促进城乡居民创业就业的重要内容,这是民生大事,今年还提出要推进创新、创业和创客工作,将会壮大创客群体。”市政协委员张黛婕表示,市办实事重视创业就业,这不仅是民生的重要根本之一,也是每个家庭的福祉所在。
张黛婕告诉记者,今年的市办实事中,在新增就业方面,我市的目标是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就业覆盖了各个层次的人才,我市近年来引进了大量高层次人才,构建了多层次的人才体系,这是城市创新的人才储备基础。”张黛婕表示,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就业,必须要提升人才和企业需求的吻合度。对青岛市技师学院的大学生技师班,张黛婕认为这是提高就业吻合度的好办法,也是实现就业最后一公里服务的举措。“大学生的就业观,应该在上大学之前就开始培养,可现实是很多人上大学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随着社会实践增多,就业时就会出问题。”张黛婕表示,大学生技师班让学生提高就业技能,通过提高就业吻合度,获得高质量的就业,而另一方面,她希望这种模式能够前置,学生及早培养就业观,在校期间提升技能水平,而不是仅学习理论知识。
百姓故事
出场人:
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学员孙晓晖
多学门技术更有信心
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本科专业的孙晓晖,在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已学习一年,专业是机电一体化。“以前有人说这叫 "回炉",实际上更应该称之为"淬火",是我们深造提高技能水平的一个好机会。”孙晓晖本科毕业后,曾工作过近一年,可是在工作中,他遇到很多苦恼,在一家崇尚技术的机械企业中,他一开始当技术员,每天审核图纸,但自己的技术水平却没有得到很大提升,后来有机会转到管理岗位工作,可技术上的短板让他感觉工作起来力不从心。去年初,孙晓晖在青岛早报上看到大学生技师班招生的消息,立即打电话咨询,可从本科院校到技工院校的转变,起初家人还有些纠结,但得知学校有好的就业去向时,所有疑虑都打消了。
一技在手感觉更踏实
孙晓晖认为自己更适合干技术活,“我学了很多机械自动化的理论知识,可到了车间要靠手上的技术,迷茫的时候感觉很不好,但来了大学生技师班,学到了让自己感觉踏实的本领。”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孙晓晖各种设备和技术都“玩熟”了。如果技术的满分是100分,孙晓晖认为自己大学毕业时也就20分的水平,而“淬火”深造后,他感觉自己提升到将近60分,未来的工厂带薪实习和工作,自己还有很多技术要学,只有学成技术,职场的路才更好走。
多花两年的时间,在青岛市技师学院上大学生技师班值不值?在孙晓晖看来太划算!“开弓没有回头箭,我觉得这是一次难得机会,如果把握不好,以后恐怕想改变会更难,我觉得现在的状态很好。”一个月后,孙晓晖和他的同学们将面临进工厂带薪实习,掌握技术的他对未来很有信心,至少比2014年大学毕业的时候,多了一门硬技术。
掌握技术“学以致用”
孙晓晖的同学张坤和王昊成,也都是大学毕业后来到技师班 “淬火”学技能,他们大学的专业是应用化学、计算机软件,这次为了高质量就业,也都拼了。王昊成觉得学习技术比一门心思看书更有收获,这和他们在上大学时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同,张坤也是同样的感觉,自己有信心进了企业就能干活,因为在这里学到了好用的本领,再把大学中学到的知识结合进来,在技师学院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以致用”。“有了一技之长,才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我的理想就是干技术,有了这个基础才能谈其它发展。”孙晓晖认为,能够获得这次技术提升的机会,是自己的机缘巧合,也非常感谢大学生技师班这个平台,有了“技术”这个求职敲门砖,再加上自己的本科学历,他对未来的工作和前途很有信心。
权威解读
4亿建创新创业载体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我市将围绕“三创”工作,市区两级财政投入4亿元,用于全市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推动创客群体发展。其中,市级财政投入1亿元,用于创客平台、创客实验室、创业项目、“三创”活动、专业服务引进等补助以及创业街区、众创空间建设等综合奖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我市众创生态,使创客群体能够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
依托“互联网 ”等新技术新模式,有效集成创业服务资源,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技能提升助力就业
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为实现“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1万人”的目标,我市将落实大众创业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创业者,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一次性小微企业创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岗位补贴以及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出台关于实施返乡创业工程、促进农村增收致富的意见,推动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优化返乡创业环境,促进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我市还将实施技能引领工程,健全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机制,鼓励城乡各类劳动者参加针对不同劳动岗位的适应性职业技能培训。
记者从市农委采访了解到,为了完成新型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培训1.5万人,我市将支持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等,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全年建设农民田间学校50处以上;建立市、区市二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讲师团队;加快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学习交流和互动服务。
建立“三位一体”失业预警
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做好2016年就业工作,确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目标,我市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行动,建立失业动态监测、预测预警和预防调控“三位一体”失业预警机制,落实企业稳岗补贴政策。同时,我市将深入推进大众创业工程,实施众创空间倍增计划,加快推进青岛创业大学、“青岛创业总部”等创业载体建设;实施返乡创业工程、大学生创业海鸥行动计划、大学生创业精英BEST计划、大学生农村电商创业工程。
本版撰稿 记者 陈 珂本版摄影 记者 王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