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钟哲:领导更该有“乡愁”
农历羊年春节前夕,习近来到陕西考察调研,第一站就到了延川县梁家河村。这里曾是习近平年轻时插队的地方,从15岁到22岁,习近平在这里度过了整整7年的光景。陪同习近平来看望乡亲们的还有夫人彭丽媛,他用陕北方言向乡亲们介绍:“这是我的婆姨。”(2月15日《京华时报》)
拜现代通信发达之便利,其实在纸媒刊登长篇通讯前,微信朋友圈里已经不断更新习近平一行许多现场的“即时”消息,让人先睹为快。当然,纸媒更把习近平在梁家河村访问的许多细节,详详细细呈现出来,从而让温馨油然而生,包裹、温暖了所有读者。
没错,这是一次国家领导人深入基层的考察调研,也有着调研老区如何发展致富的目的,但却更像是久别的游子,暮然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就像微信的标题:整天盼着呢,咋猛地就来了!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而一声声问候,一处处惦念,更浓烈出醇香醉人的乡愁。
且看几个难以忘怀的镜头:
——“盈儿,你可老了。”在梁家河村,习近平一眼就认出了村民王宪军,叫着他的小名。王宪军和习近平攀谈起来,一起回忆起当年打坝淤地的场景。村委会的小院,被村民围得水泄不通。老人、青年、孩子争着同他握手。不少当年在一起共同劳动、生活的乡亲,习近平一眼就能认出,亲切地叫着他们的名字,问候他们的家人……
——村民梁耀才握着习近平的手说,你那年寄给我的钱收到了,这份情义忘不了。当年,梁耀才妻子生了重病,习近平得知后寄来1000块钱。还有,1994年吕侯生右腿患骨髓炎久治不愈,当时习近平在福建工作,得知情况后专门寄了500元路费,让他去福州看病,病情好转后回陕北,又给了2000元。后来病情恶化到太原截肢并安装假肢,习近平闻讯后支付了全部医药费,并嘱咐当地干部帮助照顾他。这次一见面,习近平就问起吕侯生的腿……
——68岁的巩政富高兴地说:“近平一见面就叫我的小名‘开会’”。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习近平还记得当年曾经经常和巩政富摔跤,而且还是常摔常赢。“近平还问我‘你的眼睛年轻时就不好,现在看来咋都这样了么!’我告诉他一只眼睛已经看不见了!”老人说到这里,难掩激动之情……
如此刻骨铭心,如此情义绵长,自然有47年前,15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大队,开始了艰苦却受益终生的岁月有关。那时,他在这里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池,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但这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情感,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信念。那些理想丢失、信念迷失、宗旨缺失、党性遗失的贪官,就不会有这样的情义。今天,习近平带着他给全村家家户户置办的年货,包括饺子粉、大米、食用油、肉制品,还有春联、年画等,更传递出一种浓浓的深情。
记得今年1月,习近平考查云南大理时讲到,“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到的。”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不难看出,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他眼里的乡愁,绝不是个体对于故土的眷恋,而是宽广到整个中国。他多次强调记住乡愁,就是记住老百姓的疾苦,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幸福。从这点上说,乡愁应该是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永驻心间悲悯苍生的情怀。
仔细想想,每位领导干部都有自己的“梁家河”。如果都能有上面的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出现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何愁作风不能改变?何愁社会不能和谐?再假如,每位领导在身居高位后,不是离群众越来越远,看见乡亲依然亲切,时刻牵挂他们的衣食住行冷暖安危,还能经常零距离接触群众;吃他们腌制的酸菜,听他们肺腑的心声;热情相拥,牵手叙旧……这该是多么期待的社会生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