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钟哲:让“七夕节”张扬爱情的忠贞
农历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被看做中国的“情人节”。这一天,无数的有情人对着夜空,向上天祈祷遇上一段美满的姻缘。而西安全市13个区县以及沣东新城婚姻登记处周六将加班登记,满足新人们的愿望。(8月1日《西安晚报》)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起源于中国汉代,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的传统节日。尽管“七夕节”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各地民俗侧重不同,比如穿针乞巧、喜蛛应巧、种生求子、晒衣晒书,比如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染指甲……不一而足。有民谣唱曰:“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而古代“七夕节”之盛大隆重,从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的记载就可看出,书中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中也说:“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可见十分热闹。虽然很多习俗日渐式微,但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却一直流传至今。称“七夕节”为“情人节”,皆缘于此。
仔细琢磨,牛郎织女的故事,寄寓着人们期待的爱情,而这一情感取向,有着人类普世的价值。你看,牛郎追求仙女,并不因门不当户不对望而却步,这是爱情至上而非物质至上。两人婚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共同抚养一对儿女,这种平等、温馨、温饱的生活,又是人们自古至今的追求。待到王母娘娘派天神掳走织女,牛郎担起儿女赶紧去追,直到金簪划出一道涛涛银河,将两人阻于两岸,他们仍然隔河相望、终生不弃,织女既没有耽于天庭的富贵,牛郎也没有屈服现实、另觅新欢,这种忠贞,正是牛郎织女故事的核心。
其实西方情人节,也源自类似的传说,无论是基督教徒瓦伦丁对典狱长女儿刻骨铭心的爱,或是瓦仑廷神父没有听从罗马皇帝的旨意,坚持为年轻人举行教堂婚礼,最后被处以绞刑,都和忠贞爱情有关。这说明,尽管种族之间肤色有异、语言不通,但在基本的价值追求上,人类是灵犀相通的,有着共同的判断和取向。要不然,“情人节”也不会有东西方互相碰撞交融的可能。
从这点出发,“七夕节”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张扬爱情的忠贞或忠贞的爱情。尤其是“情人”一词,在中国是一个多义、暧昧的字眼,不完全是相爱中的男女的一方,有时也有二奶的含义。那些希望在“七夕节”寻找浪漫一夜情的想法,其实是对七夕节最大的误解,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