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钟哲:且慢给“蓝领”戴个高帽

24.12.2014  12:48

    日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表示,蓝领阶层将与白领一样成为社会中坚力量。(12月23日《经济日报》)

    “蓝领”将成社会中坚力量,这是送给蓝领的一顶看似漂亮的帽子。但是在我看来,是不是社会“中坚”,不是谁——包括著名经济学家在内——随便说了算的。其中最为根本的判别,或者说认定的标准,就是要看工资收入的水平。其次还有福利待遇是否优越、培训机会是否存在、流动空间是否很大等等综合判断的因素。如果在这些条件比较上都不占优,你就说他是中坚中的中坚,或者中坚的平方、立方、N次方,又有什么用呀?

    厉以宁先生也承认,二元劳动市场形成后,工作者很少有机会从“坏职业”转到“好职业”,两种职业间跨市场的流动机会很少。这就说明了蓝领上升空间的逼仄。上升渠道不畅,不等于不愿上升。这一点,只要看一看连年高烧不退的“国考”(公务员录用考试),只要看一看已经是公司老板,还要积极备考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实例,就能够知其大概了。据说今年国考继续走低,但每个计划招录人员的竞争比例,即平均每招录一个人背后的竞争者数量,仍有59.2∶1。请看,有这么热心竞争蓝领的吗?至于福利待遇差异毋需再说,你懂的。

    前一阵,一个北大学生退学改上技校的事情,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议论,甚至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如果蓝领被社会广泛认可,“中坚”地位毫不动摇,总能引来各行各业羡慕的目光,还会这么引人注目吗?何况,这个孩子想做工程师,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蓝领。再有几年前,中国社科院发布2011年《社会蓝皮书》,其中显示,经过对全国286个城市的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在校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25% 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医生、律师、记者;15%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另有15%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教师;选择让孩子当政府官员的占 11.6%;而选择让孩子成为工人农民的家长仅为1.2%。这个数据是否证明,蓝领的中坚地位,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如果还不信服,我再举一个最新的例证。——记者从日前举行的第四届国民收入分配与企业薪酬制度改革高峰论坛上获悉,我国目前的国民收入差距达到10.7倍,远远高于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收入差距之大已经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12月22日《北京晚报》)

    收入差距是怎么算的?那是全国收入最高的20%的人的平均收入和最低的20%的人的平均收入进行对比的结果。中国的差距是10.7倍,美国是8.4倍,俄罗斯是4.5倍,印度是4.9倍。可见我国的收入差距之大到了何等不合理的地步。对这个差距做出贡献的,无疑就有蓝领的功劳。试想,一个一线劳动者拿到手的月收入不足2000元,但一些高管的月薪却都在两三万元之上,差距如此之大,甚至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你还要说他是中坚,岂不是一个让人寒心的讽刺?

    所以我就认为,先别急着给蓝领戴上中坚的高帽,那样好看却不管用,也不利生产力的发展,辜负了“中坚”的美意。要紧的,是先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蓝领的收入提高了,到了让人羡慕乃至眼红的地步,自然就会增加吸引的力度,自然就会激发创造的热情。当社会生产力空前迸发并给力经济的持续发展,那时蓝领的中坚力量,也就会充分展现,也就会名实相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