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钟哲:不要忘记饥饿的年代
据有关科研单位和专家测算,由于农户家庭储粮设施简陋、粮食装卸运输抛洒遗漏、过度或粗放式加工,我国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至少在700亿斤以上,相当于2亿人1年的口粮。其中,由于农户储粮装具简陋,保管技术水平低,受鼠害、虫害和霉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粮食损失率约为8%,核算每年农户储粮环节损失约400亿斤。(10月10日《人民日报》)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原来我国每年粮食产后造成的损失,能让两亿人一年填饱肚子,仅保管环节的粮食损失,就是两亿人大半年的口粮!
一边继续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一边任由着粮食巨大的损失,真的是“不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了。如果这个损失不可避免,那也是没有办法,但如果“损失”变成了“浪费”,以致像国家粮食局说的“损失浪费很大,节粮惜粮潜力巨大”,那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矛盾。
为什么说成“亟待”?首先,虽然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仍然是“紧张的平衡”,而不是轻松的无忧。也就是说,粮食安全隐患依然是现实的存在。有隐患就有忧虑,有忧虑就得准备,所谓“防患于未然”,说的就是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我国粮食至今未能实现自给自足,尤其是30%的大豆自给率,足以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想想,没有大豆,食用油就会减少,而谁家的餐桌上少得了油呢?如果大豆减少而其他粮食充足,还有一个调节的余地,反之就失去了一个应急的筹码。再次,中国用世界上十分之一的土地养活了四分之一的人口,虽然堪称一个奇迹,但在全世界饥饿人口数目居高不减甚至越来越多的背景下,问题就显得格外严重。倘若粮食出口国纷纷限制出口,就能导致粮价飙升人心恐慌。再者,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气候变化以及水资源短缺,又制约了粮食的增产。这还不要说现在餐桌上浪费惊人,许多人却不以为然,以为粮食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取之不尽的资源。
不要忘了饥荒时的煎熬与窘迫。不要忘了,人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也会人性丧失,尽显自相残杀同类相食的野性。“1942”不去说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也发生过饿死人的悲剧;虽然数字上存在争议,但饿死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能做健忘的民族,不能以为浪费点粮食无关紧要。如果继续浪费,那还不如一段时间不要种粮,彻底休闲算了,即省了劳力,也省了地力,何必“面朝黄土背朝天”呢?
当然也要看到,产后粮食损失,大头是因为保管不善。一家一户的保管方式,常常做不到尽善尽美。因为粮食、尤其是没有加工的原粮会出虫、会霉变、会鼠咬,一家一户又没有专门保管粮食的仓库,也不便于施药除虫。农民全部卖掉吧,又担心来年遭灾减产。其实这个难题,有的地方比如陕西西乡创新的“粮食银行”,就进行了有效地破解。农民把粮食存入“粮食银行”,可以按市面价兑换现金,当市面价高于存入价时,按高于价兑取,低于存入价时,按存入价兑取,农民没有了“贬值”的忧虑。还有,“粮食银行”可以上门收粮,农民只需一个电话就能解决存粮问题,避免了老吃陈粮的弊端。
由此可见,只要重视,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关键是改变认识,让忧患意识取代不以为然或盲目乐观。不这样,粮食产后的损失和浪费,就会继续存在下去,在嘲笑人类荒唐的同时,埋下了饥荒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