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集中隔离点逐步投入使用 武汉全力攻坚“应收尽收”
2月3日,全省打响防控疫情的集中隔离攻坚战。
武汉市上下迅速行动,挖掘资源、星夜赶工,建设集中隔离点,新增上万张床位,全力落实中央指导组及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部署要求,攻坚“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总目标。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武汉市各集中隔离点正逐步投入使用,医护人员、配备设施、生活保障加速到位、完善,“四类人员”的收治、隔离工作紧张开展。
17名“格格”用脚织网覆盖1.2万人
江夏区纸坊街幸福社区有居民3591户、12000余人,小区少、私房多,是典型城乡接合部社区。疫情发生以来,发热患者筛查、指导分类隔离成为社区核心工作。
“网格包干,一户也不能少!”幸福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慧声音沙哑但语气坚定,社区17个人分为后勤、统计和机动若干组,12名“格格”(网格员)认领各自网格,剩下5人随时补位,疫情防控任务全部分解落实到一个个网格中。
网格员利用原有的微信群、QQ群和微邻里平台,迅速与网格内每一户居民取得联系,询问家庭成员是否有发热症状,并告知疫情分类隔离的政策措施及报送渠道。“微信不行就打电话,电话不接就上门。”陈慧说,进小区、走上楼、敲开门,网格员天天重复,让居民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护墙。
网格员用脚编织,居民心中自然有“网”。很快,社区居民上报事项明显增多。截至2月6日上午,幸福社区共筛查新型肺炎确诊病例3人,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密切接触人员11户25人。其中有5人已通过隔离期,20人在区集中隔离点进行隔离。
“你好,今天体温多少?有没有咳嗽?”“36.6℃,不咳嗽,身体体征正常。”这是幸福社区网格员每天和隔离人员进行的对话。
“前后25名隔离人员,25个微信群,四对一贴心关照。”陈慧说,每个群里有社区书记、社区民警、网格员和区直单位下沉人员,在群里通报日常疫情进展、了解隔离人员实时情况、解答疑问。
2月6日,幸福社区接到江夏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命令,要求当晚24时前,所有疑似患者和“密接人员”全部送至隔离点。中午接受记者采访时,陈慧的手机响个不停,“新增了2人,必须马上联系。”她说,网格员反馈,发现了2名疑似患者。
下午,网格员范立琴和田惠芳来到各自的网格片区,一边联系疑似患者,告知备好洗漱用品、换洗衣物和医生诊断的CT结果,一边对接街道工作人员,确定隔离点位置。随后,120急救车到达,两名新增疑似患者被接至江夏区委党校隔离。截至发稿时,幸福社区所有疑似患者和“密接人员”均已按要求送至隔离点。
东西湖建起农村集中隔离点
2月6日17时,东西湖区辛安渡街两位村民带着被子、洗漱用品,自愿来到街道自建的集中隔离点,开始接受隔离。此前1个多小时,这座三层高的小楼才刚刚完成改造。
2月5日,确定将原农业合作社改造为集中隔离点后,辛安渡街工委迅速调动基建、城管、环卫等多方力量投入改造工作,从确定选点到投入使用,总用时不到24小时,成为该区首个由涉农街道建设的农村集中隔离点。
该楼因长期未使用,清洁难度大,各项配套设施缺乏。街道城管所全体党员上阵,在保证完成每天垃圾清运、消毒消杀工作的基础上,加班加点对隔离点整栋楼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消毒,并将折叠床一一搬上楼。街道基建科在特殊时期缺少人工、物料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准时完成了隔离点工作人员通道、隔离 对象通道、办公区、生活区等重要点位的设置工作。
辛安渡街工委副书记肖毅介绍,隔离点共19个房间,可容纳29人集中隔离。街道还给每位隔离者配备了口罩、体温计、书籍报刊等基本用品,并会免费提供三餐。目前,辛安渡街“四类人员”已全部在区内或街道集中隔离点接受隔离。
基层集中隔离点人手有些紧
东西湖区径河街一处隔离点是由一家宾馆改造而来,共50个房间,配有2名医生、2名护士、1名疾控人员、3名志愿者和14名来自区内单位、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
48岁的蔡旭光是该区新沟镇街卫生院的医生。新沟镇街位于武汉西北角,与孝感接壤,属于偏远街道。目前,全区能抽调的医护人员已全员上阵,像蔡旭光这样从偏远街道卫生院抽调到集中隔离点的医生,不在少数。在这里,医生、护士每天要为被隔离者测量体温、观察病情、督促服药,要协助送饭送菜、清理卫生、消毒杀菌,还要24小时值守以随时应对突发状况。因为人手少,医护人员每天睡三四个小时已成常态。
而在蔡甸区,医护人员缺口更大。据介绍,疫情发生以来,蔡甸所有公立医院、街乡卫生院及部分民营医院2000多名医护人员已全部投入战斗,还有138名辽宁医疗志愿队共同抗击疫情。该区先后征用民营医院、酒店、党校等场所,改造增加医疗空间和隔离区,提升收治能力。目前,已有6所医院、7处隔离观察点投入使用,需要大量医护人员24小时守护。这导致全区医护人员,尤其是具有传染病诊疗经验的一线医护人员紧缺。
为缓解一线医护严重不足的现状,6日,蔡甸区发布公告,倡议65岁以下的离退休和个人医务工作者投身抗击疫情战场。该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将提供周全的防控措施和医疗物资,保障个人安全。同时,每天给以一定的生活补助,疫情结束后,颁发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