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院成功举办第二届毓秀史学大讲堂

23.07.2018  12:29


7月9日-13日,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毓秀史学大讲堂。来自南开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宁夏大学、青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及校内的150余名青年教师与研究生汇聚一堂。

开班式由历史学院党总支书记李维意教授主持。河北大学副校长杨学新教授在致词中,向出席讲堂的各位专家、学员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介绍了河北大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情况。他强调,毓秀史学大讲堂本着“学术至上”的崇高理念,着眼于培养史学同行的学术意识、提升学术素养、开阔学术视野、推动学术交流。大讲堂的举办符合河北大学“培养一流学生、培养一流教授、打造一流本科”的根本目标,对于推动河北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扩大河北大学的声誉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肖红松院长继之对河北大学历史学科的积淀与建设进行回顾,阐明我院举办毓秀史学大讲堂以服务学科交流、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宗旨。

在接下来的五天里,五位知名学者奉献了十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教授在第一场讲座里以其宏大的研究视野历时性地探讨了考古发现的学科创建历程。第二场讲座,他以三星堆考古为例,详细讲述了考古学与世界史及中国史研究的交叉互补性,阐释了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实证意义,多角度探讨了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朱英教授首先分享了自己从事近代史研究的个人学术经历与体会,戏称自己为“先天不足,后天来补”,其勤勉治学的精神引起在场学员广泛共鸣。朱英教授的第二场报告围绕近代中国商会的研究展开。他指出当下的商会研究应跳出传统、单一的政治史模式,要运用不同阐释路径作深入分析,使研究不再囿于商会组织,而是扩大到商人群体,使研究从组织或制度走向具体的人与社会。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的第一场报告是对清朝宫廷元旦节庆制度进行了深入剖析,主要讨论了元旦朝贺活动的主要内容、朝贺礼仪述略、朝贺中的蒙古问题、以及朝贺中的表笺等四个问题。第二场讲座中,常教授对清中叶浙江地方的宗族生活形态从宗族共同体、宗族组织、宗族经济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释。

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教授主要从事犹太-以色列史及中东等相关问题研究。她从历史沿革、宗教文明、政治文明、商业文明等方面分析了以色列的文化传统,阐述了以色列在创新科技领域的突出成就以及以色列对我国“一带一路”政策作出的支持与响应。她的第二堂讲座深入探讨了纳粹大屠杀这一时代悲剧,讨论了战后德国社会反思态度的变化,认为中国社会应加大对抗战蒙难同胞的纪念与关注。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教授是研究日本史、东亚思想史、中外关系史的专家。在两场讲座里,韩老师首先介绍了他在日本的最新考察成果,然后从华夷秩序、纽带落差与规矩、牡丹社事件等方面以小见大地探讨了“前近代”东亚世界的区域价值与“宗藩体系”的解体内情。在聆听专家讲座之余,学员们参观了校博物馆以及校史档案馆,感受了河北大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结业式由肖红松院长主持,范铁权副院长为学员代表颁发了结业证书。学员代表上台分享了他们五天来的学习心得,并对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谢。最后,校长助理程志华教授致闭幕词,他对五位专家的授课作简要的学术总结,对参与此次大讲堂的专家、学员以及服务人员表示感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们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第二届毓秀史学大讲堂的成功举办,对于推动河北大学历史学科发展,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提升河北大学的学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