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科技创新驱动跨越新发展

22.02.2016  12:14

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收官之年,陕西科技创新捷报频传:

技术合同交易额再创新高,达721.76亿元,较去年增长12.7%,交易额位居全国第四;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8项,位居全国第四,其中自然科学奖获奖数居全国第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陕西省高新区实现总收入1.28万亿元,增长16%,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西安市和西安高新区先后成为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战略在陕高度聚焦;

……

十二五”完美收官,“十三五”开创新篇。随着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要素渗透到发展的方方面面。创新将成为陕西产业转型升级、未来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驱动拐弯超车的新跨越。

创新引领产业优化升级

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需求,陕西省围绕自身优势,提前布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金融链,促进发展转型升级。

在支柱产业领域,延长石油集团筹建的全球首套45万吨/年煤油共炼实验示范项目流程全部打通,标志着延长石油转型升级取得了世界性的重大突破;陕煤集团煤油混炼、煤气化技术能力大幅提升;陕汽集团“清洁能源汽车”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主导产业领域,以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为主的稀有金属、金属多孔、超导等材料研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陕西省在国际上首次突破了废水强化处理关键技术难题,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3亿元;中药研制取得积极进展,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首位,已在印尼、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取得药品注册批件。

在农业领域,新育成的陕单609玉米品种,单产达到1402.2公斤,创全国春玉米高产纪录;育成了陕西自主苹果新品种“瑞阳”“瑞雪”,成为我国苹果主产区更新换代最具潜力的主栽品种;奶山羊质量及规模均处于全国领先,羊奶制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产值60亿元。

一批批影响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的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使创新活力不断显现。仅2015年,围绕陕西省重点产业,陕西省科技厅凝练创新链56个、关键技术创新点近500个,面向全社会组织科技攻关,拉动社会投资116亿元,相关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两院模式的聚变效应

2015年12月30日,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创新模式总结推广会议在西安召开。在当天的总结推广会上,13家第一批西安光机所模式推广试点单位、9家第一批西北有色院模式推广试点单位分别和光机所、有色院签署了创新机制模式战略合作协议。

这是陕西省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释放科技资源优势的重要探索。“复制推广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模式”也被明确写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众所周知,陕西科教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如何打破体制机制障碍,释放院所高校的科技资源潜力,使之转变成生产力,是当前陕西省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需要破解的重要难题。在近年来开展的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中,西安光机所“人才技术 资本服务”四位一体的院所孵化支撑模式和西北有色院“科研、中试、产业”三位一体的院所科技集团发展模式,为陕西省高校院所深化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模式范本”。

为充分发挥陕西省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优势,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成果与产业对接。2015年,陕西省科技厅出台了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十项措施,涉及鼓励科研院所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大型企业,组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鼓励西安高新区在高校、科研院所设立“飞地”园区等诸多具体内容。

布局未来大发展

科技推动产业,产业支撑经济。在新一轮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的竞争中,陕西省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同时,也围绕创新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在先导产业领域,陕西省积极响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行动计划,陕西省科技厅牵头组建了3D打印、大数据与云计算、机器人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目前,陕西省在3D打印领域拥有专利数占全国总量超过50%,龙头企业“铂力特”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雄厚的金属增材制造综合服务商。在2015年全国“双创周”期间,李克强总理首站视察了“铂力特”并给予充分肯定;西安交通大学集中机器人前沿技术研究基础,组建了首家陕西省智能机器人重点实验室,牵头建立了陕西省智能机器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并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机器人创新大赛。

随着一系列布局战略新兴产业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以及诸多行业龙头企业的落地投产,以西安高新区为核心,陕西省形成了半导体、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四大“千亿产业集群”,新的支柱产业正在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