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雪域阿里燕赵情 阿里民间艺术团河北答谢演出
导语:今年是河北省对口援藏工作实施21周年,21年风雨援藏路,21年阿里燕赵情。为答谢河北对阿里地区社会建设、民生发展做出的无私援助,展现两地深情厚谊,1月15日晚,西藏阿里民间艺术团来我省答谢演出,一场别具风格的历史情景剧《梦回古格》在省艺术中心隆重上演……
阿里风光美如画。资料图河北援藏21周年 阿里民间艺术团来我省答谢演出
“冈底斯和喜马拉雅的儿女啊,欢聚在神山、圣湖的身旁,沐浴着幸福吉祥的福光……”极具高原风情的歌舞,唱出共产党领导下藏族同胞的幸福与喜悦,跳出阿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1月15日晚,西藏阿里民间艺术团来我省答谢演出,一场别具风格的历史情景剧《梦回古格》在省艺术中心隆重上演,为我省在石历届援藏干部、在石就读的500余名藏族学生等观众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向利观看演出并与演职人员合影。
晚上8时,演出拉开帷幕,演员们从观众席两侧步入舞台,嘹亮的歌声、热情的舞蹈、欢快的音乐,迅速将观众引入浓郁的阿里风情中。《梦回古格》共分为《神山圣域》《象雄陨落》《古格兴衰》《梦回古格》四幕,演员们用本真的表演和传统的演绎,向大家展示了阿里深厚的文化底蕴。观众们被悠久的古格文明所震撼所感动,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据介绍,今年是我省对口援藏工作实施21周年,为答谢河北对阿里地区社会建设、民生发展做出的无私援助,展现两地深情厚谊,阿里地区文化部门与我省有关文艺单位倾力合作,共同打造了历史情景剧《梦回古格》。剧中所有演员全部选自札达县各乡村能歌善舞的农牧民群众,整场演出充满阿里地区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艺术气息。
河北省援藏同志联谊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长城网记者摄)河北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 传达学习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
2015年9月6日,河北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研究我省贯彻落实意见。会议强调,做好对口援藏工作,既是一项光荣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继承和发扬河北人民大情大义的光荣传统,坚决贯彻中央的要求与部署,真正把西藏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援藏工作,为实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积极贡献。
河北省对口援藏工作20载回眸
倾心支援——
河北省委、省政府对做好援藏工作高度重视,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口支援西藏发展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阿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等重大任务安排部署。历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对援藏工作给予密切关注,多次就对口援藏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特别是对援藏重大问题亲自研究、亲自部署,对部分重点工作亲自督导、亲自调度。
无私奉献——
一边是雪域高原,一边是渤海之滨,远隔千山万水。但正是因为河北省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的无私奉献,把两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20年里,河北省按照“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原则,从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身体条件三个方面选优选强援藏干部人才,先后选派7批、220名干部人才到西藏阿里地区工作,其中党政干部141人、专业技术干部79人。
造福阿里——
河北省对口支援西藏投入逐年稳步增长,20年投入资金达6.6亿元。帮助阿里地区和日土、札达两县援建学校、医院、农牧民住房、农村文化室、职工周转房、城镇基础设施等179个项目,这些都是面向基层的惠民项目,仅“十二五”期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就实施重点项目16个、总投资2.08亿元;援建民生项目28个、总投资4.26亿元……
分析河北省经济社会援藏数据,不难发现,河北省从受援地实际出发,更加注重“输血”、“造血”并举,增强受援地的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将更多的项目资金用在基层,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为阿里群众谋福祉。
河北援藏工作队不负使命建设阿里
河北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赴阿里开展援藏工作以来,始终把增进冀阿情谊、促进民族团结作为工作指南,资金项目大部分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全体援藏干部身体力行,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赢得了阿里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近两年来,河北省援藏干部积极开展结对认亲帮扶活动,联系基层困难群众70余户,捐款捐物10万余元;援藏医生为400多名基层农牧民开展免费诊疗,赠送价值5万多元的药品,札达县工作组协调价值38万元的物资发放给困难群众和学生。大家牢记使命和重托,扎根边疆、艰苦奋斗,积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了解群众疾苦,解决实际困难。据统计,河北省援藏干部每年在岗率保持在90%以上,每年深入基层人均50天以上,自掏腰包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000多件。先后涌现出了不少典型人物和事迹,成为阿里地区援藏干部的楷模。
河北省援藏工作队将援藏项目重点向基层、向农牧民、向民生倾斜,使阿里各族人民感受到了河北人民的深情厚谊,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并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文化体育设施和医疗条件,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据河北日报、西藏日报、长城网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