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脱贫记:总书记到访三年后 旧貌换新颜

26.04.2016  14:52

  唐宗秀的老伴(左)正在与建筑工人商量进一步修建新房的事情。“富贵平安”的对联与屋里头装裱起来的“中国梦”垂直对齐。中国青年网记者卢冠琼摄

  “房子盖起来后,我和老头住中间这屋,右边那屋专门放东西,左边那屋先空着,可以给来(家里做客)的人住。”尽管家门口的三间平房还在修建,但是71岁的唐宗秀老人早在去年9月份动工前,就有了自己的安排。手指向还未装上门窗的屋子,唐宗秀欣喜地告诉记者,“咱们农村堆的东西多,所以专门腾出一间放着。”老人这一朴实的计划,在几年前,却是不可想象的。

  唐宗秀与老伴在龙泉关镇骆驼湾村一间不足30平米的土坯房中住了几十年。直到三四年前,阜平县城里的一些居民甚至都不知道这一村庄的存在。这是一个位于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全村共245户563人,其中,贫困户190户525人。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骆驼湾村成了老人留守的村庄。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平县,考察骆驼湾村、顾家台村等地,了解到曾是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的阜平,村民年均收入却不足千元,这令他无比挂怀。

  “窥一斑知全豹,到这里就是要了解我国的真实贫困状态。如果能看到真贫,从北京3个半小时的路程就值了。”迎风踏雪,习近平不仅为阜平送来了党和国家的关心,还为阜平脱贫攻坚吹响号角,给人民带来了“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巨大鼓舞。

  三年多过去了,网络媒体“走转改”活动组织记者探寻“治国理政河北新实践”,再访阜平,发现昔日太行深处的真贫地区,如今有了全新的面貌。

  阜平县的山路如今有了新貌。中国青年网记者卢冠琼摄

   精准扶贫路一个都不能少

  沿着新修建的平坦公路,记者分别走访了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天生桥镇等地。在总书记到当地拜访的第一个贫困户——唐荣斌老人的家中,“低矮阴暗”的房屋不复存在。原来的栅栏门已换成了木门灰瓦的门楼,门楼下还装上了节能灯。去年10月,阜平县的危房改造计划惠及到了骆驼湾村,唐荣斌住了半个世纪的土坯砖瓦房被翻修一新。屋顶提高了60公分,门窗装上了双层透明玻璃。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唐荣斌告诉记者,今年72岁的他和老伴一起生活,孙子孙女都在县里读小学,“看病80%能用医疗保险报销,村里还给老伴找了份敬老院扫地的活儿。”对于这样的生活,唐荣斌感到知足。如今,在骆驼湾村,每人每年的医疗保险费为150元,超过60岁的村民每年只交60元。除了养老金、低保与扫地兼职带来的收入,唐荣斌家还参与了荒山土地流转,每亩地一年能得到1000元的补贴,家里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

  记者来到唐宗秀老人的家中时,她的老伴正在与建筑工人商量房子进一步修建的事情。“政府有危房改造专项资金,每平方米补贴240元。最高补贴100平米。”唐宗秀的老伴告诉记者,“房子还没完全建起来,不知道总共花销得多少。但是如果钱不够,可以申请金融扶贫贷款。”看着村里这几年来发生的变化,他对未来的生活更是充满了信心。

  2013年以来,骆驼湾村新建道路6条共20多公里,省道382公路至骆驼湾瓦窑的旅游公路已通车,村里也早已铺上了水泥路。道路两旁装有太阳能路灯,村民们爱晒太阳的地方还修建有健身娱乐措施。

  提及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49岁的郑秀花感触最深。经营着村里的第一家小卖部,经常要到外头进货的郑秀花告诉记者,“路变好了,什么都方便。”以前村里人买点油盐酱醋烟酒等需要跑8里外的龙泉关,但是现在在郑秀花家,很多东西都能买到。“多的时候一天挣二三十,少的时候挣两三块,但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郑秀花还向记者透露,自家的小卖部,很快也将翻新。

  沿村中水泥路而上,记者来到了滑梯、乒乓球桌、篮球架等设施齐全的“幸福院”。在这座院子的左侧,住着包括刘春笑在内的5位老人。院子的右侧,则是由5个6-8岁的孩子组成的两个年级班。年轻人大量外出,老人和孩子是骆驼湾村扶贫最主要的帮扶对象。

  坐在门口晒太阳的78岁老人刘春笑邀请记者进她的房间看看,除了空调和液晶电视,刘春笑老人指着两张并在一起的床铺,告诉记者,“翻身怕掉下来,工作人员贴心地帮我并在一块儿。”在幸福院,刘春笑每年只需缴纳1500元,便可吃住在此,“这些钱,我的养老金和低保来交就够。”笑容里带着知足,但是刘春笑老人也有自己感到遗憾的地方,“外面路修得那么好,但是我的腿脚越来越不方便了,不能经常出去外面走走。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一刻都不能等,习近平的指示与嘱咐,给了基层干部们强大的动力。

  “再好的致富道路,也少不了青年。”骆驼湾村党支部书记曹建平最忧虑的是村里青年大量外流的问题。中国青年网记者卢冠琼摄

   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

  三年前,来到阜平与村干部促膝相坐,共商加快脱贫致富之策,习近平强调,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农村基层的同志,工作在第一线,条件也不好,一年到头操劳得很,很辛苦,很不容易,我向你们表示诚挚的慰问。”他叮嘱当地干部和随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要原原本本把党的政策落实好,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近几年,在各级干部的带领下,阜平县贫困人口年均收入达到了翻倍增长。特色旅游扶贫、互联网+扶贫、新能源扶贫……一条条成功的道路都是辛苦趟出来的。

  加强管理百亩苹果种植基地、苹果种植合作社、中药材种植基地、药材种植合作社,流转农民土地,扩大苹果、药材、木耳种植规模,升级改造核桃200亩,发展优质葡萄园100亩……骆驼湾村党支部书记曹建平最忧虑的是村里青年大量外流的问题,“再好的致富道路,也少不了青年。”为了动员青年返乡创业,曹建平甚至多次跑到北京做思想工作,“如果能回来,返乡创业的政策非常好,而且村里需要他们在外面掌握的见识和经验。”动员了数月,至今已回来了5名青年,未来发展的前景也让曹建平更有信心,“五月份第一茬蘑菇收成后,看到好效益,应该能动员更多人回来。

  顾家台村党支部书记陈国带领村民们走的是特色旅游扶贫路。“过去的老百姓,包括我小时候,住的都是土坯房,好不容易有条件盖大一点的房子,都希望买瓷砖贴得漂漂亮亮的。不过,这样的房子自己看着舒服,却吸引不了游客。”为了发展乡村特色游,绿色、可持续发展,陈国动员村民们统一修建“土房”,“虽然外面看起来是土坯的样子,但是里头的装修现代化。”仅仅是房屋的“外表”问题,要扭转村民们的观念却并不容易。陈国为此曾数次组织村民到外头去考察,“河南、山西、湖北,让大家看看人家是怎么发展旅游的。一次不行就两次,在切身体验中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直到大家觉得,我们的房子按照这样的规划建下去,生活会好起来。

  阜平县食用菌产业核心区建设在天生桥镇。占地1500亩的食用菌大棚年产能力达到3000万棒。引进龙头企业做好市场化运作,统一造大棚,统一制定技术标准,统购统销……“阜平海拔较高,而且昼夜温差大,经过多次调研实验,我们发现种香菇效益最好。”天生桥镇党委书记吴平向记者介绍,“拥有劳动力的妇女在这里每天能挣80-120元。壮劳动力能挣到150元,最高的能挣200。”而那些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可以通过三户联保贷款,将钱放到企业里参与分红,每年获利3000元。吴平回忆,工作开展中最难之处在于说服村民参加土地流转。“土地是农民的命根。虽然流转出去比自己种粮食获益更高,但是大家都不太愿意。”在多次动员说服下,参加土地流转的村民越来越多。

  三位基层干部一致向记者感慨,“解放思想”是精准扶贫道路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使家乡变好,青年也不愿回来;为了发展特色旅游,修整房屋外表,村民难以接受;土地流转受益更高,但大家从此心里没了“”……为做好村民们的思想工作,“白天搞产业、晚上挨家串门”成了基层干部们的工作常态。扶贫攻坚战,在实干中稳步推进。

  看真贫,是为了扶真贫、真扶贫。阜平县是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探访贫困的“第一站”,为民服务的道路却永无终点,山东临沂、福建古田、陕西延安、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等革命老区都留下了习近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的足迹。4月24日下午,习近平还去到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窥一斑知全豹”,看阜平脱贫,我们也看到了整个国家从上至下在这场攻坚战中的努力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