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名人的乐趣你懂得
看李开复自述直面死亡
跟马一浮体验人生旷达
名人图书历来是书市的一大热门,至于原因你我都懂。有人为上进,名人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有人为好奇,台前风光的名人背后有什么故事,估计没人不想看。这个夏天诸多出版社不约而同推出一批名人类图书,晚报悦读会为读者推荐以下几本——
□本报记者 黄蓥
跟李开复学如何直面死亡
晚报推荐:《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
“在52岁生日前不久,我被医生宣判得了第四期淋巴癌……在毫无防备下,我战栗地感受到死神和自己离得那么近;和癌细胞交手的诊治过程备受痛苦,让我仿佛从云端瞬间坠落,刹那间,不知身在何处,渺小且无助。我终于放下热爱的工作,回到台湾接受治疗,被迫补修死亡学分。”这是李开复新作《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自序中的一段话。
被诸多中国青年视为人生导师的李开复,曾在苹果、微软及谷歌等担任高管,还曾获选美国《时代杂志》年度百大风云人物。2009年他离职创办创新工场……意气风发的人生因为一场疾病而陡起波澜,为此他离开公众视野进行了一年多的治疗,如今他带着《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重出江湖,讲述他的抗癌心路历程。
将这场生死考验当做修学分的李开复总结说,他起码得到7个学分。第一个学分就是健康无价,生病后才发现“健康失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第二个学分就是“一切的事情都是有他的理由”。李开复认为“任何的灾难都可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第三个学分就是要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和爱。如今李开复每周都要陪妈妈和姐姐,花更多的时间跟太太在一起,还帮考大学的女儿做准备;第四个学分是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有一段时间认为自己命不久矣的李开复思考如何度过最后的人生,他的决定是“让我的亲人知道我如何爱他们,我要和他们度过特别难忘的时光”;第五个学分是避免一些诱惑;第六个学分是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第七个学分,人生到底是为什么?李开复的答案是:“我今天认为我们珍贵的生命历程是应该保持着初学者心态,好好体验人生。让每一天自己都比以前有更进一步成长。”
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学怎么写作
晚报推荐:《索尔·贝娄访谈录:在我离去之前,结清我的账目》
前不久作家毕飞宇与评论家张莉的对谈录《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大获好评,个人成长、文学创作等话题在轻松自由的对话氛围中显得格外鲜活。这种文学对谈录的形式早已有之,譬如1999年,波士顿大学,两位当代犹太流亡作家索尔·贝娄与诺曼·马内阿之间展开过一场对话,内容涉及贝娄的家庭、成长、信仰、犹太人的美国化,以及创作、阅读、爱情、友情等诸多方面。这段长达6个多小时的交流,回顾了贝娄作为犹太人与移民两重身份在美国的经历、创作与犹太家庭的生活,以及美国街头经历,留下了一组生动而珍贵的时代剪影。这段访谈结集成的书就是《索尔·贝娄访谈录:在我离去之前,结清我的账目》。
索尔·贝娄与诺曼·马内阿都来头不小,美国作家索尔·贝娄1915年生于加拿大魁北克,1924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他被认为是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最重要的小说家。作品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邃的哲理思辨,是一个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现代派作家。曾三次获美国全国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197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包括《雨王汉德逊》、《赫索格》、《赛姆勒先生的行星》、《洪堡的礼物》等;诺曼·马内阿1936年生于罗马尼亚,5岁时随家被遣送到特兰西瓦尼亚集中营。1986年离开罗马尼亚前往西柏林,后定居于美国纽约。马内阿是当今世界上作品被翻译得最多的罗马尼亚作家,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全书是在录像节目的基础上整理完成,所以保留了口语对谈的特征,因此阅读起来更显亲切。
跟马一浮体验人生旷达
晚报推荐:《马一浮和他的大时代》
说起国学大师,你会想起谁?如今马一浮这个名字被提及的越来越多。今天有人评价马一浮是现代中国唯一纯粹的儒家学者,与梁漱溟、熊十力并称“新儒家三圣”;陈独秀称他为“大儒”,周恩来称他为“现代中国的理学家”,梁漱溟称其“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丰子恺称他为“书法界之泰斗”,贺麟说他是“我国当今第一流诗人”,刘梦溪称他是“二十世纪师儒中的一个真正隐者”……
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还有马一浮的诸多轶事,1898年16岁的绍兴人马一浮与鲁迅兄弟同应绍兴府学宫院试,年纪最小却得了第一。主考官汤寿潜(民国时的浙江都督)爱其才,将长女嫁给他。1902年妻子去世,20岁的马一浮蓄发明志,终身不娶;马一浮精通英、法、德、日等国语言,1901年游学北美、日本,第一次将马克思著作——德文版《资本论》带回中国;青年时马一浮在杭州广化寺三年里足不出户,读完了文澜阁《四库全书》;1912年蔡元培聘马一浮为教育部秘书长,不到两周他说:“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不如回西湖。”挂冠而去;马一浮还深谙中医,写过一篇《养生论》,总结“食要少、睡要早、心要好、事要了”的口诀。上世纪30年代浙江名中医陆无病、王邈达等都曾与马一浮有往来,甚至经常有中医方面的问题请教他;晚年时马一浮应弟子蒋国榜的邀请,一直生活在杭州花港观鱼内的蒋庄西楼读书自娱,直到离世。老年以后,他把自己收藏的数万本中外图书和自己的书法精品几百件捐给国家。
那样有才却又丝毫不在乎才华能带来的名和利,今天的小年轻恐怕很难理解马一浮的心思。也难怪像马一浮这样大师级的人物,如今更多活在专业书籍和业内口传中。如今评传《马一浮和他的大时代》,让这位自甘寂寞的大师级人物回归大众视野。
编辑: 双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