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摆脱“门票依赖症”需完善成本分担机制
近期,国内多家景点上调门票价格,涨价后5A级景区平均票价超百元,其中丹霞山从160元涨至200元,玉龙雪山由105元涨到130元。面对门票“3年必涨”怪圈,一方面,民众感叹玩不起;另一方面,景区也抱怨运营开销太大;专家称景区应摆脱门票经济依赖,向产业经济转型。(中新网9月18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景区“靠景吃景”也再自然不过,面对成本上升所带来运营压力,首先想到涨门票,要说也是顺理成章。
尽管景区频频涨价引发公众的不满,但认为景区就是把大好河山圈起来收费的观点,也多少存在偏颇。徐霞客并非人人能当,景区在方便公众,提供旅游服务的便 利,让更多公众体会旅游乐趣方面,所创造的价值其实不容否认。而无论是为了维护景区的公共卫生与环境,还是完善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服务品质,其实都少不了资金与人力成本的投入。如果并没有公益性出资者,投入景区的资金要求获得回报,也就无可厚非,至于景区雇佣的工作人员,无论景区的性质是公还是私,人员成本不仅不能随便拖欠,更要随行就市。这些成本最终被转嫁到景区门票上,骨子里其实和“面粉贵了,面包涨价”一样天经地义。
可见,简单的将国内景区门票与国外景区作对比,便得出国内景区门票定价过高,指责其涨价不合理,其实很难达成共识,也并不能解决导致景区门票高的核心问题。那么,相比羡慕国外景区的低廉票价,为何理应比国内景区更高的运营开销,却并没有转嫁到门票上,国外低票价背后的形成机制,或许更值得探究。
事实上,国外景区门票之所以能常年低价,甚至连根据淡旺季定价这点市场意识都没有,其实并非国外景区的运营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而在于这些景区有更完善的成本分担机制。这首先得益于政府对景区财政的大力扶持,在一些发达国家,旅游具有更多的公益色彩,其休闲功能和人文教育功能为政府所重视。于是,越是著名景点,门票价格反而越低,甚至免费开放,正是希望更多人获得从旅游中享受自然与接受文化熏陶的机会。
正是出于这一目的,美国国会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并通过《国家公园法》,明确划分了收费公园与不收费公园。各公园的门票与娱乐项目收费的80%应用于支付公园的维护和管理开支,其余的20%上交国家公园管理局统一支配,用于补贴不收费公园的维护与管理。而除了政府补贴,国外景区还广开社会捐助、基金支持、自主创收等多种经费来源。如一些享誉世界的文化古迹,需要高昂的维护经费,但通过与大型企业的合作,便解决了经费问题,从而避免将这一成本转嫁到门票。
当然,即便是国外景区,涨门票也并非禁区,但却有着严格的限制。美国国家公园虽然每年有权向申请对门票价格进行微调,但需要给出足够的理由,其中最主要的 是物价上涨因素。法律还规定,如果调整票价,新价格必须在公布一年后才能生效。当涨门票不仅受到诸多的限制,且有极大的延时效应,就算涨了也不能立刻兑 现,这或许也是国外景区更倾向首先寻觅其他资金支持的原因。
国内景区“靠景吃景”的门票依赖症,也亟待探求并完善多元化的成本分担机制来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