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践行共产党员的理想与信念——追记张北县二台镇金家村党支部书记孙守清
□记者 郑世繁 郑建卫
编者按
5月9日,本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通讯《精准扶贫拔“穷根”——再访张北县金家村看变化》,惊悉金家村党支部书记孙守清同志于当日不幸离世,为真实记录这位基层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书写的不平凡的业绩,记者于5月10日再赴金家村,采访孙守清同志的感人事迹。今天,谨以此文作为纪念。
他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村民年均收入突破2万元,昔日的贫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蔬菜种植村、全国马铃薯特色小镇示范村、河北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他走了,他从事的脱贫攻坚事业依然造福着群众。在金家村,大棚马铃薯、冰菜、架豆依然茂盛地生长;果园枝繁叶茂,今年就要挂果;光伏电站还在继续产生强大的电能;整洁的房舍、平整的村路、功能齐全的村民文化广场,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金家村以及跟着他一起干的贫困村正步入“金”字牌发展的快车道。
村民们想念他,合作过的客商想念他,共事的班子成员想念他。他在生命光芒激情绽放的时候,告别他深深眷恋的那块热土;他不为名利,不计得失,全心全意、扑下身子为人民服务的事迹,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无限忠诚,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5月12日,张北县委做出决定,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向孙守清同志学习。
5月10日,坝上张北,阴云低垂、冷雨凄凄。
这一天,张北县二台镇金家村的村民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年仅4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孙守清,9日早晨倒在外出学习考察途中,突然地离开了他热爱的村民和养育他的土地。
噩耗传来,一双双眼睛噙满泪水,一位位村民嗓音哽咽。
听说记者到来,村民纷纷拥上前来,声声泪下:修路、建大棚、搞种植,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路上有他没日没夜的身影;村民看病缺钱了、孩子上大学学费不够了、住房需要翻建了,他一次次地掏出自己的腰包帮村民解决困难;水管不通了、猪羊出栏找不到买主了,村里大事小事他都当成自己的事。他是金家村的主心骨,他顶起了金家村的一片天。
信念坚定
对党忠诚
生如蜡烛
他燃烧自己诠释基层干部的使命担当
金家村是个行政村,由金家村、赵家村、小白塔村三个自然村组成,呈“品”字形分布在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2012年,金家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当时村民人均年收入尚不足2000元,村里的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很多村民住在土坯房里。
那一年,是孙守清种植、销售马铃薯种薯的第8个年头,他已经是当地有名的“土专家”,靠着马铃薯过上了小康生活。“一人富了不叫富,大家富了才叫富”,怀着这个朴素的信念,孙守清当选了金家村党支部书记。
一上任,孙守清就决心改变村民靠天吃饭的历史,在“土豆不土,变土为金,以土豆、架豆为主线,把家乡建成有品位的新农村”思路指导下,他和村民李吉新吸纳142户种植大户注册成立“张北县金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把自己掌握的大棚马铃薯种薯种植技术和架豆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嫁接”给村民。
万事开头难,面对投资需要上万元的大棚,很多村民还是不敢尝试。
“2012年种大棚,我没有种子、没有钱,不敢种。”村民田来喜告诉记者,“孙守清手一挥说,先去种,等秋天收入了,再给钱。”上百名村民就以这样的模式开始了大棚种植。
孙守清立足村里的实际情况,把蔬菜种植和脱毒马铃薯种苗繁育作为金家村脱贫致富的主攻方向,注册成立了张北青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成脱毒马铃薯种苗繁育基地,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建有年产500万株脱毒马铃薯种苗培育室一处,网棚388个,繁种基地3500亩,年产马铃薯原种和微型薯7000吨。配建了储藏窖两处,储量能力达2000吨。形成了脱毒薯苗培养、种薯繁育、商品薯种植、贮藏、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合作社年销售额达到840万元。
产业兴,百姓富。曾经的贫困户于洪,去年种了2亩架豆、4亩西葫芦,还种了大田土豆、甜菜,除了种好自家的地,还用闲暇时间在村里打工挣了1万多元,毛收入达到10多万元,“除去各种花销,保守说也存下4万多元!”于洪高兴地说。
近几年,村里的种植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吸引返村创业的人不断增多,外地前来承包大棚的已有30多人,来打工的邻村人高峰期有400多人。到2017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了2万元,不仅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还被评为“全国马铃薯特色小镇示范村”“河北省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
在小白塔村建设蔬菜果树采摘园;在金家村再建几百个大棚;把赵家村变成鸡鸭牛羊遍地走的生态养殖场……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宏伟蓝图正在金家村一步一步变成现实,孙守清却倒在了前进的道路上。
为民服务
先公后私
身如大树
他为村民遮风挡雨却从不计个人得失
每天一睁眼,孙守清就闲不住,手机时不时就挂在耳朵上,吃饭也不靠点。260户650口人的村里,大人小孩都知道:无论大事小事,有困难找孙守清,都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
2015年,村民于富出了车祸,孙守清上门慰问,他说:“你们别担心,有村集体帮助,日子一定能过好!”
60多岁的五保户郭鸣,生活中处处得到孙守清的关照,孙守清还帮他找到了老伴儿。
2016年夏天的一个深夜,突降暴雨,大水可能灌坏大棚。村民郑照打电话给孙守清时,他早已守候在大棚旁,并找来铲车堵住大水,保住了30多个大棚。
2017年12月,孙守清动员做企业的朋友捐款11万元,用这笔钱给村民付了合作医疗费,剩下的钱给几户村民翻盖了房子。
村民李龙告诉记者,去年自己得病,全靠孙守清借给了3万多元救命钱。“要不是孙书记垫支救命钱,我还不知道怎么办呢!”
就连外村的人,也会来找他帮忙。村民郑照舅舅的孙女考上了大学,差2000元学费,找到孙守清求助,尽管是外村人,孙守清还是二话不说就帮她凑齐了学费。
孙守清不仅对村民的事热心,对村集体的事更是这样。
不管是田间地头的劳作,还是跑市场谋出路的奔波,孙守清一直是那个冲在队伍最前面的人。为了减少农产品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他带领村民注册了“冀金田园”特色蔬菜商标;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他建成了集科研、科普、观光于一体的马铃薯展馆,不仅吸引游客,还让村民能在家门口就学到技术。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移民搬迁……富民利民的重点工程陆续推进。
“为人谦虚真诚,处世正派,严谨、踏实,不计较个人得失”是班子成员对他的一致评价。
二台镇包村干部司淑平说,按照规定,村里集资1万元,加省里补贴5万元,可以把金家村的土路改造成砂石路。孙守清却自己拿了3万元加上省里补贴,给村里修了高标准的砂石路。“这样的支书,真不多见!”司淑平眼含泪水说。
屡屡为村民、为集体自掏腰包,孙守清很富有吗?村民于洪说:“原来他不当书记时,自己有两个塑料棚培育马铃薯种薯,日子过得很可以!当上书记后,自己的棚都顾不上管了,吃穿用的,还比不上我家!”
回忆起孙守清为村民、集体付出的点点滴滴,和他共事多年的村妇联专职干部苏桂娥眼含泪花,“孙书记坚定的理想信念,体现在他处理公与私的关系上,他做到了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是我学习的榜样。”
甘于奉献
舍己为民
志坚如铁
他用生命铸就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形象
熟悉孙守清的人,都知道他有厚厚的日记本。在这些浸透了他心血的日记中,村里的大事小情,事事分明;村民的点滴困难,他事事关心……对于他的突然离去,村民们都难以接受。
“孙书记的身体怎么样?”记者问了很多村民。
“挺好的,没有见过有什么病。”有些村民这样说。
但也有村民回忆,听孙守清自己说过,白天忙一天,晚上脑子也停不下来,总想着村里的事,他特别羡慕有的人一躺下就能睡着,自己却怎么也睡不着。
司淑平回忆,2017年的一天晚上,孙守清突感不适,紧急送到县医院才抢救过来。司淑平当时劝他到市里好好检查一下,他笑笑说:“我还不老,身体好着呢!咱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这点苦痛算什么,扛扛就过去了,再说需要干的事多着呢,哪有时间去医院?”
孙守清这样玩命地干,图什么呢?
和他一起创办合作社、情同兄弟的村民李吉新曾经问过孙守清,孙守清说:“我不为别的,就想让村民富起来,村里好起来!”
李吉新也曾问他:“你这样干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孙守清这样回答:“等村里发展好了,我就可以歇歇了!”
他没有能坚持到好好歇歇的那一天。5月8日,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和张家口市人大常委会的驻村扶贫干部一起到建恒温库的场地进行测量,忙到中午,吃了半个馒头,下午1:30,外出考察学习;5月9日清晨,噩耗传来……
张北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杜永库说:“从土地承包以来一家一户种植的农业1.0版,到实现合作社种植的2.0版,再到依靠科技提升品质、面向市场寻求效益,将种地和种风景有机结合,向农业3.0版进军,金家村的变化离不开孙守清的付出!你看村里建成的马铃薯园区、特色蔬菜园区、露天种植园区、林下野生蘑菇采摘区、林下养殖区和旅游结合打造田园风光综合体,他用生命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