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钟哲:上课交手机,“强制”一下没啥不好
近日,为改善课堂“低头族”状况,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推行“课堂无手机”活动,要求学生课前将手机上交至36格“手机保管袋”,下课取回。(10月23日《新京报》)
手机真是一个奇特的发明,它能让遥远的距离骤然缩短,又能让近在咫尺判若天涯。有人戏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而如今在聚餐、开会、上课等多种场合,低头玩手机已成为多数人的“标准”姿势,说是“常态”不算错吧?
可是,聚餐时玩手机,只是影响食欲、冷落宾朋,开会时玩手机,顶多批评你心有旁骛,无以领会会议精神;你可能还会以文山会海百无聊赖进行辩解。但上课就不同了,尤其是大学课堂,是否能掌握真才实学,是今后安身立命乃至生活幸福的基础。且不说父母为了孩子能上大学,近二十年耗去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汗水,受过了多少煎熬,就现在的高昂学费,恐怕也不应丝毫轻慢,因为那里面有你父母的劳动。何况大学大都是自主学习,你既然走进教室,就应该认真听讲。既如此,让学生暂交手机,维持课堂正常秩序,避免学生频频“低头”影响学业,哪怕强制要求如此,有什么不可以呢?
然而专家认为,如果“课堂无手机”是学生自发倡导,无可厚非;而学校强制要求学生课前交手机,属于以管理方式解决学生玩手机问题。学校应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还有专家说,学校应从“控制型”向“独立自主型”教育模式转变。这些观点,理论上也许没错,但操作上却不靠谱。你想,让学生自发产生这一诉求,然后倡导,然后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然后付诸实施,这中间需要多长时间?恐怕“自主管理”还未形成,学校就要放寒假了。再说,但凡有“管理”概念存在,包括“自主管理”在内,就必然有“强制”的成分。因为简而言之,“管理”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制定”自然是制定规范,“执行”自然是执行规范,“执行没商量”是其显著的特征。再说,由学校出面制定规范,推开“课堂无手机活动”,难道就不能体现学生的意愿,不能发生“积极引导”的作用?
应该看到,现在不少学生睡前刷微博、看视频,清晨“第一眼”也是看手机,手机俨然成了须臾不可离开包括上课时间在内的宝物,否则浑身就不自在。而且,部分学生并未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自控能力极差,经常出现上课玩手机甚至整节课低头玩手机的情况。学校如果对此不闻不问,老师只管自己上课,不管学生听讲,你觉得这所大学尽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