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如何支持实体经济
□金 言
随着“互联网+”浪潮汹涌澎湃,国内许多像互联网企业的非实体经济企业,成为时下一些金融机构青睐的对象。相对而言,实体经济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在相对减少。
实体经济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给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只有实体经济和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金融机构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来源。
其中,“三农”和小微企业一直是个短板,它们的金融需求能不能得到满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成效。支持实体经济做强,要深入落实对农业、小微企业、服务业降税减负和定向降准等措施,金融资源要向实体经济倾斜,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在有国家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许多金融机构加大投入进行产品研发,推动担保方式创新,成立小企业专营机构。据了解,许多金融机构专门成立了微贷中心,不断探索小企业信贷模式。除去集中专门的人力、信贷规模等资源,一些金融机构还为小微企业开辟了绿色通道,把不少网点升级为专为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服务的支行,比如河北银行目前已创建了专门的科技支行,通过专业化经营,减少贷款审批手续和周期,不仅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还着力解决贷款及时性的问题。
然而,由于小企业信用资质低、管理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差,获得贷款的覆盖面仍然较低,目前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还远远不能覆盖小微企业发展的需求。而且,在寻求外部担保途径时,一些小企业也遇到贷款成本升高、附加贷款条件的情况。金融机构与企业应当是合作共赢的关系,金融机构应注重长远利益,树立现在的小企业就是未来的优质客户的理念,建立起支持薄弱环节的长效机制。
据了解,由于我国小微企业众多,行业分散,经营方式和产品类型多种多样,金融机构与许多小微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专家指出,金融机构应主动搭建与小企业对接的平台,通过召开银企座谈会、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那些尚未与金融机构发生信贷关系、未纳入信贷管理档案的企业的信贷需求。
此外,要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金融机构还必须切实解决不合理收费和附加贷款条件等问题,让企业不再为融资成本高而发愁。
那么,在贷款定价上既要考虑到风险,又要向企业适度让利,怎样解决这一矛盾?专家建议,金融机构须在担保方式创新上加大力度,大力推广存货、应收账款、专利权等动产质押,盘活企业自有资产,积极探索采矿权、门票收费权、海域使用权等权益质押,以减少企业的担保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