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体裁衣”让项目更“接地气”
近年来,邯郸县把发展带动能力强的战略性项目作为经济转型和惠及民生的重要支撑,为项目建设“量体裁衣”,吸引了一大批适宜当地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有效带动了县域经济“枝繁叶茂”。去年以来,该县共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12个,总投资764亿元,完成投资159.7亿元,呈现出龙头项目与配套项目共生的发展格局,实现了“项目又多又快、成效实实在在”,使项目建设更“接地气”。
发展什么项目,由产业规划说了算
3月18日,盛德高科技节能玻璃产业化、高科技保健食品研发生产基地等8个总投资69.3亿元的项目同时在邯郸工业园开工,这些项目都是绿色环保项目,标志着邯郸县在“绿色崛起”中实现了新跨越。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40多亿元,利润近15亿元,上缴税金近6亿元,安排就业3000多人,间接带动就业1万多人。
邯郸县地处邯郸市区,面对中原经济区和首都经济圈两大国家级规划的实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良好机遇,该县以开放思维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在引进什么类型的项目上,该县的定位是:与产业规划相一致,与绿色环保要求相一致,与当地主导产业关联度相一致。
按照这一理念,该县变“算小账”为“看长远”,坚持“三个对接”、“四个注重”:积极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接,与中原经济区规划对接,与邯郸市主城区产业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对接;注重引上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项目,注重引上节能环保绿色项目,注重引上传统产业升级项目,注重引上与本县产业链关联度高的项目。重点培育新型建材、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为提高项目的配套度、关联度,该县把项目、产业、园区作为一个整体统筹推进,将邯郸工业园扩展6.6平方公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形成了项目聚集、产业联合的“黄金平台”。截至今年3月底,该县新开工项目32个,其中生态环保、高新科技、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总数的七成以上。
建立项目准入和退出机制, 重点项目“挑着吃”
对于不符合发展要求的项目,该县坚决“拒之门外”。
园区内一家专业器械制造项目,由于土地利用率较低,达不到当初入园时承诺的亩均就业条件,该县责成项目业主追加投资5000余万元,达到当初承诺的投资强度要求;另一家企业欲在该县建设生产非晶纳米带材项目,总投资15亿元。在审核时,该项目虽然达到了亩均税收和亩均就业等条件要求,但能耗高、污染大,最终被一票否决。
邯郸县对重点项目“挑着吃”。仅2013年,主动上门接洽的项目客商就多达80余家。对此,该县没有止步于项目的迅猛叠加,而是积极为项目建设“量体裁衣”,增强“以亩产论英雄”意识,算好投资项目的税收贡献账、就业账、环境账、产业配套账,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把重点项目建设的成果体现到财政增收、富民惠民上。
他们把“亩均税收”和“社会就业”两项指标作为“硬杠杠”,建立项目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于那些进入园区之后实现不了亩均税收和就业承诺目标的项目,设定期限,督促业主再投资、再升级,确保项目达到亩均税收和就业标准;对于不按规定投资升级的项目,适时启动退出机制,“忍痛割爱”进行舍弃,以“腾笼换鸟”的方式为更多的好项目腾出空间。
去年以来,该县先后有7个能耗高、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被拒绝,3个未达到承诺条件的项目全部进行了整改。
服务零距离,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如何让项目尽快产生效益?邯郸县县长潘利军说:“我们向投资商承诺:‘只要项目到我县,一切事项我帮办’,以‘亲情式’服务安商留商,解决了项目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
开通审批“直通车”。制定了《进一步优化发展化境的实施意见》,实行“一站式”服务;行政许可事项由174项削减合并到90项,收费项目由110项减为79项,可为企业节省100多万元;实行“委托代办制”,一般项目审批“7天基本办成、15天保证办结”。
实行业主“代理制”。思想上模拟业主,跑办上代表业主,项目从建设到竣工,从投产到发展,全程一对一“按需服务”。总投资13.6亿元的曙光预制装配式住宅产业化项目,仅用了10个工作日就完成全部前期手续,从跑办手续到开工不到一个月。
破解项目“紧箍咒”。土地、资金是制约项目建设的两大难题。该县明确专人与省、市国土、发改部门对接,通过争列重点、内部挖潜等途径争取用地指标1200余亩;并有针对性地开展银企对接,去年以来举办不同规模的银企对接会7次,帮助20多个项目协调银行贷款3亿多元。
当好项目“保护神”。该县成立了重点项目建设环境保障组,安排专人驻守一线,为项目“保驾护航”。设立了“项目110”热线电话,专门受理破坏发展环境的案件。去年以来,共查处破坏发展环境案件8起,依法处置2人,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